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B不对,赫鲁晓夫改革是1953年——1964年,C不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1964年——1982年;D符合题意,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举一反三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苏联改革中,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的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头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其“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就苏联二战后的改革,有人评述说:“一个人把苏联改乱了,另一个人把苏联改死了,最后一个人把苏联改垮了”。其中改革“把苏联改垮了”的是指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勃列日涅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A.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C.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