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张出家,这明显有悖于儒家的孝亲伦理思想,但东晋高僧慧远却说:“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本土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佛教主张出家,这明显有悖于儒家的孝亲伦理思想,但东晋高僧慧远却说:“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 B.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 | C.儒、佛两家思想相互对立 | D.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比较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儒学的成分,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所以应选B。 |
举一反三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 B.开始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 C.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
|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A.反对君主制度 | B.反对君主专制 | C.提倡尊君卑臣 | D.提倡格物致知 |
|
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C.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自有贯通处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 ——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 ——《人权宣言》 材料二: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6分) (3)人权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分析英国人权发展的原因。(5分) |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 B.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 C.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 | 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