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对三代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不仅随时向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对三代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不仅随时向人求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其考察与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 ——张秉楠《孔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礼”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8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请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三 (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钱穆《民族与文化》 (3)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6分) |
答案
(1)认识:礼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或后世的“礼”比前世进步);(2分)推崇周礼。(2分。本问照抄原文不得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2分)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2分)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每点2分,共6分)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2分,必答)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4分,任写2个得4分) (3)认识(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不谈“认识”不得分。就事论事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可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4分。)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6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可以概括出孔子对“礼”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维新变法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从材料“(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可以看出这个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答案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
举一反三
《汉书·艺文志》对先秦某个学派评论到:“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该学派为 |
(26分) 材料一 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
材料一:贞观年间,终岁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⑵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⑶他们统治时期的局面有什么共同点? |
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C.三大改造完成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