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先驱。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1)根据材料归纳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主要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18分)
(2)根据材料概括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4分)
(3)结合近现代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谈谈应该如何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3分)
答案
(1)阶段一:1872—20世纪早期,阶段特征:初步交流,推动中国近代化。(2分)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德国完成了统一,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西门子公司的电气发明占有技术优势;(任答一点2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洋务运动的开展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有着巨大需求;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任答一点2分)阶段二:1949年—70年代末,阶段特征:交易额锐减,通过香港间接交流。(2分)原因:美苏冷战,中德两国分属不同阵营;(2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相对封闭。(2分)阶段三:改革开放以来,阶段特征:深化交流。(2分)原因: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的扩张;德国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在高科技方面继续保持优势;(任答一点2分)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国外高技术产品。(2分)
(2)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历史悠久;产品以电气工艺品为主;出口产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填补了中国的机电、交通、采矿、医疗器械空白)。(答出任两点可得4分)
(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先进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2分)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内容中可以发现“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这一段落在文章中处于特殊地位,以此为分界线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前后两个阶段德国西门子公司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均呈快速发展的特征,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回答这三个阶段(即1872—20世纪早期;1949年—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交流特征以及出现的原因。(2)从上述材料内容中可直接归纳出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历史悠久;产品以电气工艺品为主;出口产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联系对外开放的经验可以得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必要性和应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先进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举一反三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一一《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近世之国家中,开进而兼能保守者,以英国为第一,用能以三岛之土地,威加海陆。即北美合众国之政治,亦根据于殖民时代之历史者为多。此接续主义对于国家之明效大验也。”
——杜亚泉《接续主义》(1914年《东方杂志》)
材料三  “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知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知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二者的分歧焦点。(9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亚泉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荀子·礼论》记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材料中荀子主要强调的是
A.建立礼制的必要性B.人需要自我约束
C.必须消灭人的***D.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之功B.我国史前时代的养蚕缫丝发达
C.嫘祖是中华民族养蚕缫丝第一人D.先秦百姓以丝绸为主要衣被原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人,后儒以理***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
B.批判了理学对人自然欲求的扼***
C.认为人们可以违法但绝不能背理
D.认为理学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