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A.洛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A.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B.成都C.杭州D.广州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南北朝后期,一位南朝官员到洛阳,感慨的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狄夷。昨至洛阳,始之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之后战乱频繁,洛阳成为废墟。
举一反三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透过下图“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辽史》
材料二 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材料三 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10分)
(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哪些?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