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韩愈《北湖》诗中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句。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元丰类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名义     而者远
B.草树众而泉石     余其能行古道
C.又者矣 假于物也
D.而有之     游于是乎
2.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丰乐饮皆在衽席之下     輮为轮
B.吾君优游而无为上     徘徊斗牛之间
C.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圣人之所以为圣
D.以文词托名于公文次      皆在衽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本文以“议”为主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C
4.(1)有人(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3)自以为凡是这一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都是我所享有的)。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鄙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日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倦倦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日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欲焉    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    归: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顽,闭空室中     臣壮也,犹不如人
B.杂出经义目试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告户部     农人告以春及
D.知先生之深于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人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日:“然则吾将试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祜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甓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成在,亦为赧然愧,艴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日‘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   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瓮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彭泽    次:排列
B.芜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然而去    怃:失意
D.佐郡    起:起任
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日“一柱”,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4 题。谏成帝营陵寝疏
[ 西汉] 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叉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被项籍之灾,内牧竖之祸     离:遭受
B .期日迫,功费大万百余迫     卒:急促
C .物流离以十万数物     故:死亡
D .而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铜三泉,上崇山坟
B .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 .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 .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 .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 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伧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而不杂             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得立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去    人非生知之者
C.即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夫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孑L子而修建fL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 题。
        王袆,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袆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袆与濂为总裁。袆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袆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袆。王不得已出袆见之,脱脱欲屈袆,袆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袆顾王曰:“汝***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袆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 .多惠政,赐金带之     宠:重用
C .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 .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袆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袆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 .王袆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袆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袆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