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一)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一)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二)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之。”
荆轲游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燕市。酒酣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非庸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悦
B.徙卫元君之支于野王属:隶属
C.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道路
D.而右手其胸揕:刺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而燕,燕人谓之荆卿丹不忍以己
B.请荆卿曰其先齐人
C.臣左手把后秦伐魏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燕市荆轲游邯郸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①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②使工药淬之 
次进                                    ④故荆轲逐秦王 
⑤乃手共搏之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⑧酒酣
A.①⑦B.②⑤C.③④D.⑥⑧
小题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5:对荆轲的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而使樊将军自刎。
C.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D.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重要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译文:                                                                
(3)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B
小题6:(1)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现在我听说(秦王)出了黄金千金,封万户的悬赏来要你的人头,您打算怎么办呢? (3)派使者前往他的主人那,荆卿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道:路,棋路,即棋盘上的格子。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①动词,到;②助词,的。B.①于是②是。C.①代词,他;②代词,那。D.均为介词,在。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①因为;②用;③按照;④因为;⑤用;⑥用;⑦来;⑧相当于“而”表修饰。所以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也”为判断句。其他为被动句。所以选A。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文言文中荆轲的言行举止同选项中对荆轲的评价进行比较做出判断。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而使樊将军自刎”评价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是太子丹之意。所以选B。
小题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信、亲、购、邑、使、去。
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后来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设置了东郡,卫元君的家族迁徙到于野王。(因为他看不出荆轲有什么出众的才华,而且性格平和,与一般人无异。)
荆轲漫游天下时,曾路经山西榆次,与盖聂(著名剑客)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吓唬荆轲)。荆轲出去后,有人说再把荆卿召回去,盖聂(得意地)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当的地方,我瞪着他(他很知趣地退下)。你们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他早就该走了,我刚才用目光吓坏他了!”
后来荆轲在邯郸一带漫游,鲁句践跟荆轲较量搏击之术,两人争执起博局的路数,鲁句践最后愤怒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两人不再见面。(当时人们都认为荆轲胆小懦弱,不能做大事。)
荆轲到燕国后,遇到燕国的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在燕市上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喝酒,喝到似醉非醉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就像身旁没有别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有?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C.天灾流行,国家有代:世代
D.与粟,自雍属绛卒:终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秦弗知取贷我
D.吾还也。其君是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度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翻译: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5分)
翻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清史稿》,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和平谨恪之臣崇尚   B.斌玉廷必变计估计
C.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D.并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居官以正风俗先      既自以心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宋荣子犹然笑之
C.斌察廉,奏留之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D.斌严正,不得发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C.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
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十万。淮阴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而侮人,项羽仁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之卒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合:会合
C.遂定楚地略:攻占
D.陛下而侮人慢:轻慢无礼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有功者害填然鼓
C.项羽仁爱人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臣等死守之常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4分)
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4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执:坚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       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2分)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唆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之德:感激
B.乃贱其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价格
C.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D.佣家无以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岂祸及平人自王侯下,莫不愈侈
B.知周必诉官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我公抱不平独其文犹可识曰“花山”
D.度廷福走不出,火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1)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2)大怒,持手中斧向之(3)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4)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5)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6)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1)(3)(5)B.(1)(4)(6)
C.(2)(4)(5)D.(2)(5)(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廷福与佣工的儿子喝酒,致使佣工的儿子大醉,无意之中帮助袁氏家族赢了官司。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他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帮助廷福减轻罪刑,但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和不明大义的乡人,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译文: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3分)
译文:__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