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项羽已***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项羽已***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项羽已***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快跑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C.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D.诸侯皆属焉属:下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分)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3: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小题4: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D.大阉亦逡巡畏义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复光,闽人也,本乔氏。有武力,少养于内常侍杨玄价家,颇以节谊自奋,玄价奇之。复光有谋略,累监诸镇军。
乾符初,佐平卢节度使曾元裕击贼王仙芝,败之。招讨使宋威击仙芝于江西,复光在军,请判官吴彦宏约贼降,仙芝遣将尚君长自缚如约。威疾其功,密请僖宗诛之,故仙芝怨,复引兵叛。后天子寤威阶祸,罢之,以兵与复光,乃进禽徐唐莒。王铎为招讨,复光仍监军。
其后忠武周岌受贼命,尝夜宴,召复光。左右曰:“彼既附贼,必不利公,不如毋行。”复光固往。酒所语时事,复光泣曰:“丈夫所感,独恩与义耳,彼不顾恩义、规利害,何丈夫哉!公奋匹夫封侯,乃捐十八叶天子,北面臣贼,何恩义利害昧昧耶!”岌流涕曰:“吾力不足,阳合而阴离之,故召公计。”因持杯盟曰:“有如酒!”即遣子守亮斩贼使于传舍。
秦宗权据蔡州叛,岌、复光以忠武兵三千入见之。宗权即遣部将王淑持兵万人从。复光定荆、襄,师次邓,淑逗遛,复光斩之,并其军为八,以鹿宴弘、晋晖、张造等为之将,进攻南阳。贼将朱温、何勤逆战,大败,遂收邓州,追北蓝桥。会母丧,班师。
俄起为天下兵马都监,总诸军,与东面招讨使王重荣并力定关中。朱温守同州,复光遣使镌谕,温以所部降。方贼之强,重荣忧不知所出,谓复光曰:“臣贼邪,且负国;拒战邪,则兵寡,奈何?”复光曰:“李克用与我世共患难,其为人,奋不顾身,比数召未即至者,由太原道不通耳,非忍祸者。若谕上意,彼宜必来。”重荣曰:“善。”白王铎以诏使至太原,克用兵乃出。京师平,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卒河中,赠观军容使,谥曰忠肃。
复光御下有恩,军中闻其死,皆恸哭,而麾下多立功者。诸子为将帅数十人,守宗亦为忠武节度使。
(选自《新唐书·杨复光传》,有删改)
注 叶: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天子寤威阶祸,罢之寤:觉悟,明晓
B.乃捐十八叶天子,北面臣贼捐:献出
C.比数召未即至者比:近来
D.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匡:辅助
小题2:以下句子中,表明杨复光胸有谋略、行事果敢的一组是(   )
①复光在军,请判官吴彦宏约贼降 ②即遣子守亮斩贼使于传舍 ③淑逗遛,复光斩之 ④若谕上意,彼宜必来 ⑤军中闻其死,皆恸哭 ⑥诸子为将帅数十人,守宗亦为忠武节度使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复光小时候被收养在内常侍杨玄价家里,他经常用节义激励自己,他才能出众,足智多谋,多次担任各镇监军。
B.杨复光请判官吴彦宏约王仙芝投降,他让王仙芝的将领尚君长自缚,按约定来降。宋威嫉妒杨复光的功劳,暗中请求僖宗***死尚君长,王仙芝心怀怨恨,又领兵反叛。
C.忠武军周岌接受贼军的任命后,一次在夜间设宴邀请杨复光。杨复光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坚持前往,晓以大义,说服了周岌。
D.杨复光善于统御部下,对士兵很好,军中将士听到他的死讯,都伤心痛哭,他的部下立功的也较多。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和课本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丈夫所感,独恩与义耳,彼不顾恩义、规利害,何丈夫哉!(5分)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小说七十四回,着重写了晴雯、探春对这次抄检的态度。请依据下面两处描写,简析这两个人物在这次冲突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性格特征,要求语言简洁、准确、鲜明。(4分)
(1)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倒,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2)探春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来,一时是***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患 盗 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