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    “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日:“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日:“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日:“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 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午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竞无所就。年四十 八终,天下号日“征君”①。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陆然②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着论云。(《后汉书·黄宪传》)
[注】①征君:指有才德之士,经由朝廷征聘者。②随然:柔顺随和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竦然异之异:以……为异B.子国有颜子国:郡县
C.先过袁阆过:拜访D.宪亦不拒之拒:抵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见宪未尝不正容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为不及军中无以为乐
C.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D.其殆庶乎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曾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 “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奉 高 之 器 譬 诸 氿 滥 虽 清 而 易 挹 叔 度 汪 汪 若 午 顷 陂 澄 之 不 清 之 不 浊 不 可 量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3分)
(2)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3分)
答案

小题1:(3分)D(拒,拒绝)
小题1:(3分)B认为/作为(A.转折连词;c.那么,就;D.表揣测,“大概”之意)
小题1:(3分)D(“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的事迹”错,如“宪初举孝廉”一节就是正面 描写。)
小题1:(3分)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划对1处给0.5分,多划、错划抵消相应得分)
小题1:(6分)(1)(3分)太守王龚管理郡县的时候,礼遇、任用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招致   了很多这样的人才,(但是)最终不能把黄宪收罗门下。(2)(3分)黄宪的言论及风格旨趣,没有流传开去四处传诵,但是士君子看到他(与他交往),没有人不佩服他道德的深厚长远,(并)努力改正自己的过失。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答题。(4分)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小题1:(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做“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2分)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2分)
小题2: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大多数人信奉“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孔子一味夸赞颜回的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实在是迂腐悖时之论。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告辞
C.遁还,客巴西遁:逃走D.帝爱其才,数宴见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拔剑而啖之
C.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曾经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小题5: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7分)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3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回答下题。(7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鲁迅说过:“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你认为孔子的“出色的治国的方法”有哪些?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是不是于丹所说的教我们快乐的书呢?于丹的这个说法,已经从根本上矮化了《论语》。《论语》大旨是研究人的问题,全书所讲皆围绕人的修为。修已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教人和济世。也就是说《论语》讲了修己、教人、济世三个问题,正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本义。
(2)上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