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其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数顾大臣问治道② 范曾数目项王
B.①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②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① 乃去邠东归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 仆于坐上,归而卒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 外事征发,而内修法度
③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④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⑤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        ⑥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王朴投靠枢密使杨邠,后发现汉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预料必会出事,就离开了杨邠。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他所料。王朴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躲过了杀身之祸。
B.在众文士主张先修文德的情况下,王朴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委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才华横溢,不仅精通政治,阴阳律历样样皆通,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城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口,回程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周世宗为此感到非常悲痛。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10分)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5分)
译文: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A(A.①②同,均译为“多次”。B.举:①中举,引申为“考取”;②举,全部,都。C.乃:均为副词。①于是,就;②却,竟然。D.而:均为连词。①表承接,就;②表转折,却
小题2:A(②说的是世宗的情况。⑤世宗的悲痛,说明王朴在世宗心目中有极重要的位置, 但不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特点。⑥是人们对王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所作出的反应。)
小题3: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
小题4:(1)译文: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5分,大意对给2分,“凡”“难”及“见……于”的被动句译对各给1分。)
(2)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族秦国的,是秦国统治者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5分,大意对给2分,“灭”“非”“族”译对各给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投靠于汉枢密使杨邠。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睦,料知他一定会出事,于是离开杨邠回到家乡。后来李业等人教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处死,这三人的门客也多被牵连,而只有王朴因为离开的早,幸免于难。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当时,周世宗刚即位,坚决征伐四方,力排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努力训练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多次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主张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等上奏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先前就了解王朴,等到看到他高妙的论述,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没有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的,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世宗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仆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又升为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伐,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但当世政务,就连阴阳律历等方面,都没有不通晓的。 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扩张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创制的音乐,至今还采用,一点没有变。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只是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了斗门,回京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用玉钺敲地,多次放声痛哭。追赠王朴为侍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走:逃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小题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论语阅读: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小题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小题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 嘉 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B.给传遣诣京师给:供给,提供
C.嘉勃然吐气勃:大怒,激怒
D.遂得爵其子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先处上谷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上为责欧阳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上以不见嘉月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始 吾 见 嘉 未 甚 好 也 久 味 其 言 殊 令 人 爱 朕 之 精 魄 不 觉 洒 然 而醒 书 曰 启 乃 心 沃 朕 心 嘉 之 谓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4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