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
答案
1、(1)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2)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2)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可据对比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来分析。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
举一反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从选文中,你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 |
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候日:“诺。我将得邑金(领地内征收的财物),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末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集市)! ”《庄子•外物》 翻译: 1、(1)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周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对监和侯本人的看法? |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翻译: 1、(1)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2)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2、文中体现了庄子什么样的辨证观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