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②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
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释】
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资:凭借,辅助。
小题1: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潜:秘密。B.小人智足而遂其奸。遂:实现。
C.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通:全部,D.夫德者人之所严。严:严格要求。
小题2:下列各组加粗字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韩、魏翼而攻之    是虎而翼者也          ②唇亡而齿寒    才智兼亡
③才胜德也       力不能胜             ④岂特智伯哉    特与婴儿戏耳
⑤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    周人之急。
⑦此其所以失人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⑧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尽善尽美
A.②⑤⑦B.①③⑧C.④⑥⑦D.③⑤⑧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之期日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八点内容,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评析“小人”有关的一组是
①才胜德    ②失人    ③聪察强毅  ④挟才以为恶
⑤智不能周  ⑥决其暴  ⑦国之乱臣  ⑧家之败子
A.①③B.⑤⑥C.④⑦D.②⑧
小题5:对全文内容理解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见,司马光指的“小人”是智伯。
B.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C.司马光精辟地揭示了德才的辩证关系: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见译文 
小题:C
小题:D
解析

小题:D(严:敬畏) 
小题:B(①名词状语,从两翼名词动用,添翼;②失去通“无”;③胜过、超过禁得起;④都是副词,只是;⑤都是动词,交往;⑥都是动词,帮助;⑦都是副词,大概;⑧全、都有达到极点 ) 
小题:见译文 
小题:C(②“失人”不是评议小人,只是说对人失察这个问题;③“聪察强毅”是说“才”的概念;⑤谈的是“愚者”) 
小题:D(原文谈用人并没有把四种人这样排序,而是说应该选那种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显然是不能用小人的)
参考译文: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 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①,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②,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会稽,依浮屠庑下③,教授弟子。倚壁庋土,釜爨以为养。人或遗之,不受也。时高邮申屠公駉,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扰乃公为也。”駉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君为之强起,入黉舍④,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
【 注释 】
①力农:致力农事。  ②长七尺余:历代尺寸标准不一,按旧尺换算,七尺余当是一米八上下。    ③浮屠庑下:佛寺廊屋下  ④黉舍:府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请不已已:停。B.衣敝,履不完完:完好。
C.俱造其庐以请造:修建。D.具书币,制冠服具:准备。
小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持汉书以读     ②人或以为狂生
③釜爨以为养      ④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谢不与见     ②置其履而去   履长齿木屐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履”字不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履”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履”字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履”字不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讽使就吏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问者他王先生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他官礼待不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乃为书谢申屠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     ②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③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④駉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④/②/③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冕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勤奋好学,精通儒家经典,考进士不中,就烧掉为考试写的所有文章,弃文习武。
B.王冕衣饰奇持,行为拔俗,被人称作“狂生”。同里的王止善,看重他的才华。王止善作官后,劝他人仕,他却不言而去。
C.王冕回故乡后,寄居寺庙,设帐授徒,自炊自食,生活艰难,但别人送他东西,他却不接受,表现了“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D.王冕不慕荣利,淡泊自守,后因申屠公和大尹宋子章登门恭请,勉强就任州学教职。不过一年多,就辞去职务,东游吴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③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④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④之下,少海⑥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⑦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扶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录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释】
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后世把九鼎看作权利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②周君:周显王,名姬扁。颜率:周臣。率,音lǜ  ③齐王:齐宣王,名田辟疆。 ④陈臣思:齐国大夫。  ⑤晖台:台名。 ⑥少海:一作沙海,今河南开封北有沙海。 ⑦叶庭:一作章华之庭。叶,今河南叶县。
小题1: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使陈臣思将以救国 (将:将要。)B.非效鸟集乌飞 (效:像,如同。)
C.凡一鼎而几万人挽之 (挽:引、拉。)D.寡人将寄径于梁 (径:道路。)
小题2:选择对加粗词语的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②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③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内自尽计”一句中的“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B.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D.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小题4:“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A.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B.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C.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D.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小题5:“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A.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B.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C.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赶快决定何时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D.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何时搬走,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小题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异同的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③鼎入梁,必不出。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取九鼎这一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在与齐王列话中,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之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显王的谋臣颜率两度使齐,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遴,字继津,霸州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绍兴推官。入为兵部主事,历员外郎。峭直矜节概,不妄交。同官杨继盛劾严嵩及其孙效忠冒功事,下部覆。世蕃①自为稿,以属武选郎中周冕。冕发②之,反得罪。尚书聂豹惧,趣③所司以世蕃稿上。遴直前争,豹怒,竞覆如世蕃言。继盛论死,遴为资粥饘,且以女字④其子应箕。嵩父子大恚,摭他事下之诏狱⑤。事白复官。及继盛死,收葬之。
召拜户部尚书。时尚宝丞徐贞明、御史徐待开京东水田,遴力赞之,遂议决。故事,户部银专供军国,不给他用。帝大婚,暂取济边银九万两为织造费,至是复欲行之。遴执争。未几,诏取金四百两为慈宁宫用,遴又力持。改兵部尚书。辽东总兵李成梁赂遗遍辇毂⑥,不敢至遴门。遴在户部频执争,已为中官所嫉。会帝阅寿宫,中官持御批索马。遴以为题本当钤印⑦,司礼传奉由科发部,无径下部者,援故事执奏,帝不悦。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王遴传》
【注释】
①世蕃:严嵩之子。 ②发:揭发。 ③趣:通“趋”,疾走。 ④字:女子许嫁。 ⑤诏狱:奉皇帝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  ⑥辇毂:指京都。  ⑦钤印:盖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峭直矜节概矜:夸耀B.下部覆覆:审察
C.继盛论死论:判罪D.遴力赞之赞:赞同
小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遴为资粥  ②世蕃自为稿  ③暂取济边银九万两为织造费  ④已为中官所嫉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小题3: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冕发之,反得罪得罪:获罪B.趣所司以世蕃稿上所司:主管部门
C.户部银专供军国军国:军营D.援故事执奏故事:先例
以下4一 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小题4:①竞覆如世蕃言   ②至是复欲行之
A.①竟然像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里又将要那样做
B.①最终按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达时又想要那样做
C.①最终按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里又将要那样做
D.①竟然像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时又想要那样做
小题5:①摭他事下之诏狱   ②无径下部者
A.①找了别的事将王遂逮捕投入诏狱②没有从宫中径直下达到部的
B.①找了别的事将王遴逮捕投入诏狱②不能直截了当到部里下达
C.①择取他的事故将他逮捕投入诏狱②不能直截了当到部里下达
D.①择取他的事故将他逮捕投入诏狱②没有从宫中径直下达到部的
小题6:以下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世蕃自为稿,以属武选郎中周冕   ②豹怒,竟覆如世蕃言
③李成粱赂遗遍辇毂,不敢至遴门   ④遴在户部频执争,已为中官所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继盛揭发严嵩和他的孙子严效忠冒领军功,反被判罪;杨继盛被定死罪后,王遴不惧怕严嵩父子的权势,与杨继盛结为儿女亲家。
B.王遴在任户部尚书时敢于坚持原则,皇上大婚,要暂时从户部支取支援边防的银子九万两作为织造各种衣料的费用,王遴据理争执,不予发放,
C.辽东总兵李成粱知道身为兵部尚书的王遴为人严肃刚直,敢于坚持原则,因而他虽然遍贿百官,四处送礼,却不敢为此走进王遴的家门。
D.王遴在户部屡次坚持原则进行争执,已经遭到宦官嫉恨,但当中官拿着皇上的御批来要马时,他还是认为批文有违正当程序而上奏争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①,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讬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②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③袭击,败之。
《宋史• 列传一百十九》
【注释】
①河埽:埽,音sào,旧时治河,把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成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通常用许多埽做成水工建筑物。河埽,泛指黄河堤岸上的防护设施。 ②生兵:生力军,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 ③大河:黄河。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恐泽兵蹑其后蹑:跟踪、追随B.诸将乞贷淬贷:宽恕、宽免
C.假宗正少卿假:不真,非正式的D.惠卿辟为属辟:征召
小题2:对“而”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②可不扰而办   ③食禄而避难   ④转战而东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D.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可轻举轻举:轻易攻取B.少需之,至初春少需:需要等待
C.陈淬言敌方炽方炽:正嚣张D.先驱云前有敌营先驱:先头部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官两河者率讬故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日进退等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语句中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6:下列各项中,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而僵仆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B.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讨论的大臣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C.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而躲避国家灾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D.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范蠡对曰:“逆节②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③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④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⑤,王姑待之。”
(节录自《国语·越语下》)
【注释】
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即公元前484年。 ②逆节:反常的迹象,失道的行为,指吴王杀伍子胥这件事。 ③杂:通“匝”,周而复始,犹今言“反而”。 ④妄其:“妄”同“亡”,音wú,转折连词,意为“抑或”、“还是”。 ⑤殛(jí):杀戮、惩罚。
小题1: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今申胥骤谏其王 (骤:屡次)B.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望:怨望、怨恨)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D.妄其欺不榖耶? (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小题2: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对文中“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   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害处。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报复吴国的事宜。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