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

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战国策》,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定。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答案
C
解析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日:“守道不如守官,臣取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 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 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节选自《旧唐书》)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    工:擅长
B.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渐:渐渐
C.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            愆:过失
D. 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食器之间,苦谏何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
敛赀财以送其行
D. 帝乃立昭仪为皇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1)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2)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3)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4)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5)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6)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A. (2)(4)(6)
B. (2)(3)(5)
C. (1)(3)(4)
D. (3)(5)(6)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 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 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 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环,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尝谱其世家   谱:为……编写家谱
B.士固有离世异俗 固:本来
C.而穷于用说之时 穷:贫穷
D.而辄不遇者     辄:总是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而穷于用说之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独行其意/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为当世大人所器
A.暴见于王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C. 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      D.屈原放逐,乃赋《离***》
4、全都能表现主簿才能的一项是( )
①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②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  ③争以君所为书以荐
④谋足以夺三军 ⑤离世异俗,独行其意⑥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
B.作者对许平不能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就死去表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C.先生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几个儿子都做了官,女儿已经出嫁。
D.本文叙述生动,议论精当,叙议自然结合,很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6、翻译
①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②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弄:弄堂
B.心已默识                   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                   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擦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建,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词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                    ——曹丕《与吴质书》
注释:①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七子”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孔融:字文举。“七子”中年辈最高。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被操所***。他的散文虽然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陈琳:字孔璋。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王粲:字仲宣。“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阮瑀:字元瑜。徐斡:字伟长。刘桢,字公斡。应玚:字德琏。②伯牙绝弦于钟期:《列子·汤问》中载:“伯牙善鼓琴,钟期善听之。”二人于是成为“知音”。后因钟期过逝,伯牙摔琴以表哀痛。以此比喻千古知音难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类不护细行        类:大都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遂:完成,实现。
C、良有以也           良:良好
D、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诬: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然无恐与足下不及见也。
B、其才学足以着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公斡有逸气,但未遒耳/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D、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下面四个句子与例句“妙绝时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第一段评价建安七子中部分人的人品、文章、著作,精当准确,要言不繁;第二段抒发自己的感慨,情真意切,精警动人。
B、作者对建安七子的评价,对伟长评价最高。其为人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其为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世。
C、文中引用伯牙绝弦于钟期,表达了失去朋友的悲痛感情;引用光武的话,感叹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表达了努力向前的心志。
D、文中作者对王粲的评价,惋惜多于称颂。他善于辞赋,但又体弱,不足起其文;所擅长的辞赋有古人在前,他无法超越。
5.翻译
①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②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③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