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2分)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2分)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朱耷是献王朱权九世孙。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 延:邀请 B.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 屠沽:宰***牲畜买酒 C.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期:约定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隐约:潜藏、依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疾良已 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B.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C.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 裂其浮屠服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叹惋。 C.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
答案
2.B 3.C/A 4.A 5.B |
解析
2.屠沽:名词,屠***牲畜、卖酒水的人 3.之:前项,助词,不译;后项,代词,他。B以:前项,介词,拿(它);后项,介词,表原因。C其:均为代词,他的。D乃:前项,副词,表相承,就;后项,副词,竟然。) 4.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 5.“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不当,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八大山人狂悖言行下的内心苦痛;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并非“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5分) 浮槎山水记(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阗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 次第:等级次序 B.李侯折节好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 C.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凭借 D.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 厌:满足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待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陆羽在论水的品质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 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译文: (2)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译文: (3)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译文: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曹阿瞒许田打围”的故事: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射之,正中兔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 B.“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故事:蔡夫人偷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告密,并指出逃路。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 | C.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又装作不知,故意互相激怒对方。鲁肃大惑不解,夹在中间,互相说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操乃是为了二乔而来,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孔明愿意帮助周瑜火攻曹操,借东南大风。周瑜闻知,大喜,令人速建七星坛。孔明取东南风赤土修坛,沐浴斋戒,向天祈求大风。周瑜则调派兵马,只等风起。三更时分,东南大风,霎时兴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二将斩***孔明。孔明早已回夏口。 | E.奇人左慈,深谙奇门遁甲之术。曹操见之,左慈怒斥曹操的奸行。曹操大怒,拘禁左慈。左慈使用遁甲之术,戏弄曹操。曹操***之,虽死又生,演武厅幻化出无数“左慈”,提头来打曹操。曹操惊倒于地,头脑疼痛不已,只好请华佗来医治。 |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2)简述“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 |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注:(1)有服:服丧。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 |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3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
二、(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曩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曩: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⑵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⑶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