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尚志斋说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尚志斋说 宋·虞集 |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贻之——②作《师说》以赠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②若属且皆为所虏也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A 3.C 4.C 5.(1)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关键词:“期”“绝”“偶”“以”) (2)“立志不分心,就能全神贯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关键词:“乃”、“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式)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恽终不转,曰:“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西部都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恽前跪曰:“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惭,遂不宴而罢。恽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①乎?”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候。世祖②尝夜出,还,诏开门人,恽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伊尹:商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②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莽大怒,即下诏狱——狱: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显:明显 D.诏开门人,恽不内——内:通“纳”,交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久之,为郡功曹——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②以为轮 D.①恽归府,因称病——②不如因善遇之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表现郅恽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①志气高抗,不慕当世 ②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 ③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 ⑤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⑥崇教化,表异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得到了刘秀的器重。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选自《元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除:清除,铲除 B.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罢:被罢免官职 C.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劝:勉励 D.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细:琐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 ) ①所至郡县,为之肃然 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 ③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④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 ⑤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 ⑥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璘,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 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而赵同以星气幸,常为文帝参乘;邓通无伎能。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向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闳、籍之属也——化:感染、影响 B.觉而之渐台——觉:睡觉 C.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如:往、到 D.竟不得名一钱——名:占有 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王见之,曰:“牛何之?” B.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 C.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欲速则不达 D.公卿皆因关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邓通“谄媚事主”的一项是( ) ①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 ②通曰:“宜莫如太子。” ③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 ④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⑤长公主乃令假衣食 ⑥与上卧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语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不但是女子用美色谄媚取宠,就是士人和宦官也有这种情况。 B.邓通,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认为他是梦中助了他一臂之力的人,因而被宠幸,十几次赏赐邓通大量的金钱,官至上大夫。 C.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太子吮吸患处,太子很难为情,不愿吸吮。后听说邓通这样做过,心中惭愧,也因此怨恨邓通。 D. 景帝即位不久就将吮吸脓血的邓通免职。不仅如此,还将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曾经大富大贵的邓通最后竟然寄食在别人家里,凄凉死去,果然应了当初卜者的预言。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宝绘堂记 (宋)苏轼 |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C.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今经济持续繁荣,社会上兴起了“收藏热”,很多人非常热情地投入进去,对这一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讳辩 韩愈 |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日:“谓若言‘征’①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丘’与‘箧。’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②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④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做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官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②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③蓝:qiū。④“浒”“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劝贺举进士——劝:勉励。 B.听者不察也——察:昭著。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明:分辨。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宦者官妾之孝于其亲——顷之,持一象笏至 B.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为天下笑者,何也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作法制以教天下者——敏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证明李贺举进士不犯讳的一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②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③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④惟宦官官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⑤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贺父名晋肃,因“晋”“进”同音,因而李贺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韩愈因勉励李贺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B.为了批驳诋毁者的说法,韩愈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C.周昭王与曾参,都是贤德之人,为人称道,他们也不避先人或父亲之名。由此看来,认为李贺应避讳父亲名字而“不举进士为是”的做法,可以说是故意搬弄是非。 D.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而且作者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节。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