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1.对下列句了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增二十倍焉/啻:止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者/计:考虑
D.即量腹而食,足而居/度:测量
2.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B.以一人生三计之/移种民以居
C.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吾知居仅仅足
D.疆土之新辟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部分用(/)断句。
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5. ①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治久安社会的老百姓。
  ②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夫    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牧斋记
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自咎,故尝而思之            间:抽空。   
B.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   
C.而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   
D.予方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其穷当世,有甚于众矣 ②而有以自得己者如此
B.①不知智益昏 ②汲汲于其言者
C.①冀事业之成 ②自达于圣人也
D.①未尝一日弛于心 ②考之有不得详矣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心之初,可失也            曷:如何,   
B.而务欲以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  
C.非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   
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最终。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心之初,曷可失 ②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
B.①道理闻见日益多 ②所者何?以童心既障
C.①有道理从闻见入 ②于是发为言语
D.①而以为主其内而童心失 ②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
3.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4.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舍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  渎:轻慢、不敬。   
C.而不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   
D.夫固可以礼            屈:屈服。
2.下列各组语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未设醴而去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众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①上无知人之明 ②使民重死不远徙
D.①亦未必不终人用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治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刚、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其三为铁华、铁落    耗:消耗。   
B.也有铁炭一种          别:特别。   
C.人清水之              淬:浸泡。   
D.中国则惟冶铸也        事:从事。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非无稽之说 ②十止耗去其一
B.①其炎更烈煤 ②涂上黄泥接口之上
C.①泥滓成枵去 ②大焊则竭力挥锤强合之
D.①若已成废器未锈烂 ②故大炮西番有锻成
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
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②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③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
④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⑤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⑥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   
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   
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