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给之。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给之。行十余里,玄信曰:“子后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 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宣帝闻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意乃释。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 文帝①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 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武帝②践阼,迁大司马。 自诸葛诞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泰始八年薨,策谥曰武。(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文帝:指司马昭。②武帝:指司马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意:料想 B.而有经国才略——经:治理 C.简锐卒为游军——简:检阅 D.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诣:到……去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石苞有智局的一组是( ) ①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 ②而有经国才略 ③苞独全军而退 ④尽焚其委输 ⑤苞便镇抚淮南 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苞儒雅豁达,富有智谋,而且容貌壮伟,仪表俊丽,但是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曾因为喜好女色、品行轻薄而受到宣帝的责备。 B.郭玄信、赵元儒都有知人之能,在石苞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他们都认为石苞能位极人臣。后来果如他们所料,石苞历任大司马等官职。 C.石苞不畏权贵,曾上奏折弹劾贵倾一时的尚书丁谧,由此被人们称赞;石苞军事才能突出,诸葛诞起兵时,他积极准备,击败了诸葛诞的军队。 D.武帝怀疑石苞图谋不轨,于是罢免了石苞的官职,并且派遣大军征讨石苞以防不测;但由于石苞并没有和朝廷对抗之意,武帝最终没有惩处石苞。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密表苞与吴人交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C 3.A 4.(1)您本是我辈中人,我应当引荐您在朝廷中做官,为什么想当小县的县令呢? (2)石苞虽然不能向上和管仲、陈平相比,但他也是现在难得的人选啊。 (3)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寒微,就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暗中勾结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拜:授给官职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提拔,提升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与“厚”相对 2.下列句中加粗“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①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B.②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①段以叙述为主,表明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②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4.请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部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振:振作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的一组是( )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⑥ B.①⑤ C.②⑥ D.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 C.蜀贼行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①道,通“导”。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让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其皆出于此乎 D.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