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意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嗓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燕/故内惑郑袖
C.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衔枚击之/相如持壁却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
1.C
2.A
3.B
4.B
5.C
6.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不加寻察,结竟其罪——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谢冤魂——非挟太山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祭妇墓——太守归宾客从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尽心力为之,必有后灾
B.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C.与我银,君致阁职——谁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舟载之——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解答第1~4题。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 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晋侯客于柳溪(     )
而贯马耳之左(     )
又为一(     )
贤主人之欢(     )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粗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尝学焉/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者无有也/将若车轮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所者异也。
B.见一丈人,小船
C.吾不也。
D.郑而之许。
2.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3.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过荆,至江上。/苛政猛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如吴/秦伏兵绝其后,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有?
D.知不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为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捷:连接。③鳖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危困状——及:言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金才已诛,次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B.道塞,无归——以若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在此——今其智反不能及
D.李密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