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素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素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素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畸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②渡南海,堕水
C.①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②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
D.④又惧事泄,乃***达塞口②宿命其婿作序夸客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动、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3.用“/”给文段中加粗的文字断句。
  勃 属 文 初 不 精 思 先 磨 墨 数 升 则 酣 饮 引 被 覆 面 卧 及 寤 援 笔 成 篇 不 易 一 字 时 人 谓 勃 为 腹 稿。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4.①王勃等人虽然有文采才能,却轻浮急躁不稳重,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
  ②于是阎公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接受毫不推辞。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典故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睢园绿竹——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临川: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2.下面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爽籁发清风生
B.控蛮荆引瓯越
C.天柱高北辰远
D.蟹六跪二螯
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由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ì)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xiè,除去污秽)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qù,寂静)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悲痛)而恻(惨痛)。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显敞而寡——仇:仇恨。
B.钟仪而楚奏兮——幽:拘禁。
C.路逶迤而回兮——修:长。
D.循阶而下降兮——除:台阶。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聊暇日销忧②漫逾纪迄今
B.①蔽荆山高岑②悲旧乡壅隔兮
C.①人情同怀土兮②气交愤胸臆
D.①虽信美非吾土兮②假高衢骋力
3.对文章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连用四个动词“挟”、“倚”、“背”、“临”领起一组排比句子,交代了此楼的位置。
B.文章引用尼父、钟仪、庄舄的典故,意在反衬作者对自己故土的眷恋之情。
C.作者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比喻自己被长期弃置埋没的处境。
D.文章写景很有层次,由开始的“通浦”、“长洲”、“广陆”等到第二段“平原远”、“路逶迤”等,再到第三段的“风萧瑟”、“天惨惨”,与作者的情绪发展紧密相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河墅记
(清)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状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选》)
  【注】①潆洄(yínghuí):回环曲折。②潘氏:潘木崖,戴名世之师,安徽桐城人。河墅在桐城县城西北山间,为戴名世之师潘木崖的居处。③科目:唐代以科举取士,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名目,故称科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郭山之麓——循:沿着。
B.水之隈,山之——奥:幽深。
C.往往得而复失——几:多次。
D.尽百家之书——究:研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潘氏之墅②文章诗歌以传于世
B.①余褰裳入②县治枕山
C.①而吾师木崖先生居②临帝子长洲
D.①过先生之墅而有慕②复驾言兮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木崖先生“优游而自乐”的一项是(     )
①茂树之下,有屋数楹
②风含松间,响起水上
③清池、袱其前,高台峙其左
④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
⑤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
⑥世莫不知有先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上以山岩、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
B.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赞美河墅附近古朴、幽深、颇似世外桃源的环境,以及表达悠游其间、心旷神怡的心情。
C.文章第二段由描写潘木崖隐居场所的环境转而引出对科举制度的议论,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潘木崖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D.作者归隐山林、遁避世尘的愿望由来已久,当看到老师潘木崖的归隐之乐时,顿时无比歆羡并毅然归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旋直上。
B.而后乃今风——培:凭借。
C.榆枋而止——抢:碰撞。
D.而于地而已矣——控:控制。
8.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④不知几千里也②远而无所至极邪
B.①抟扶摇上者九万里②我决起
C.①则芥之舟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①海运将徙于南冥②时不奎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选自《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注】①箕踞(jījù):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姿,状如簸箕。②概:通“慨”,感叹。③芒芴(hū):同“恍惚”。似有若无的一种状态。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妻死,惠子之——吊:吊唁。
B.与人,长子老身——居:生活。
C.非无生也而本无形——徒:徒然。
D.人且然寝于巨室——偃:躺倒。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我们应怎样看待庄子的这种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