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洗马——除:革除
B.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病重
B.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2)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3)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
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遏,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内知识,零落殆尽——知识:有才华的人
B.而身不免于幽絷——幽絷:囚禁
C.或能评孝章——讥:讥讽
D.欲公崇斯义也——笃:深厚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困孙氏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隗小才,而逢大遇
  大风浪不能使之鸣也
C.天下谈士,依扬声
  不赂者赂者丧
D.表不悉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像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么孔融的祖父就不会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所称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的贤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十艮。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遗憾
D.说大人,则之——藐: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1.下列画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威加海内/遂有天下
B.慷慨怀/游子故乡
C.高祖归/乐思沛
D.高祖起舞/有天下
2.下列各句补充省略的“于”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置酒(于)沛官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3.文中高祖三句歌诗的意思分别是[     ]
A.风起云涌,荣归故里,渴求猛士
B.天昏地暗,浴血奋战,镇守疆士
C.天下大乱,军威浩荡,四方太平
D.群雄征战,天下归服,居安思危
4.阅读文段后,请你分析高祖荣归故里是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于使民——巧:灵巧
C.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颜回曰——勾践说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善善矣——此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民力——樊哙侧盾一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归焉——盍:何不
B.伯夷、叔齐马而谏——叩:通“扣”,拉住
C.左右欲之——兵:施刑,杀害
D.我安归矣——适:刚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近世,操行不轨——覆之以掌,虚无物。
B.遂饿死首阳山——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
C.操行不轨,专犯忌讳,终身逸乐——自其不变者观之
D.及饿死,作歌——彼奚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这些善人的命运与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