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0 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父忧服阕,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服阕——忧:担心
B.功曹以佑倨,请之——黜:罢免
C.佑亦去——径:径自
D.与冀争之,不——听:采纳,听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恢欲***青简写经书——作《师说》以贻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勿言——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C.居无檐石,不受赡遗——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佑为河间相,自免归家——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C.吴佑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3.C
4.(1) 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详细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3)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成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孝王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睢阳城七十里——广:扩大
B.东西驰猎,于天子——拟:类似
C.上由此怨于梁王——望:怨恨
D.故能其财货——植:培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既朝,上疏因留,太后亲故。——洎牧谗诛
B.梁孝王武,与孝景帝同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其实亦百倍
C.王膏腴地——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珠玉宝器多京师——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二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 二子:两个女儿。 中和:唐僖宗年号。 缗:穿钱的绳。 翁姑:公婆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众皆泰之义——伏:“服”,佩服
B.二月,泰回——居:居住
C.其人他徙——俾:使
D.泰怃然久之,因曰——绐:哄骗
2.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类型与“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中“市”字不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西望夏口,望武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开船绳,一去不返。
4.翻译下列句子:
(1)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下列各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人们一般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B.颜回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小屋,他忍常人所不能忍,为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美。
C.孔子认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D.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快乐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语于王曰:“***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1.下列句子,不构成石奢“自刎而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人者,臣之父也
B.废法纵罪,非忠也
C.追而不及
D.伏诛而死,臣职也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奢”坚直廉正”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 道有***人者,相追之 ② 纵其父 ③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④ 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⑤ 王赦其罪,上惠也 ⑥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送杨少尹序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①疏广、疏受:西汉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人,疏广曾为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为太子少傅。②《鹿鸣》:《诗经·小雅》的篇中,是宴宾客时所用的乐歌。后人以举人登第而宴,称鹿鸣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都门外——祖: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
B.又为歌诗以之——劝:劝说。
C.以为其都少尹——白:启奏。
D.而可祭于社者——没:通“殁”,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一旦年满七十 ②夫秦王之威,而相如迁叱之
B.①然吾闻杨侯去 ②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①丞相有爱惜之者 ②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D.①在斯人欤 ②吾还也
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对杨巨源敬佩之情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②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
③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 ④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⑤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⑥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