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意对即可)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
举一反三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 ]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于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即自***。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 扬子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选自《资治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 注:①扬子,即扬雄。②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愿君审计而定之——审计:仔细考虑 B、以兵属裨将王离——裨将:副将 C、扶苏发书——发书:打开诏书 D、诛***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节行:节制行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
A、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B、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胡亥然其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蒙恬忠而被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 ] |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 ②毅当高法应死 | 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 | 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 | ⑤其势足以倍畔 | ⑥积功于秦三世矣 |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①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②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