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小题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举一反三
(2013·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小题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小题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3: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小题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小题5: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小题1: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小题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小题3: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____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小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释】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小题1: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4分)
小题2:“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①
太液①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 晓辗关山月。问姮娥③、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①王清惠,宫中昭仪(女官)。南宋灭亡后,作俘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遂在 驿站墙壁上题写本词。②太液,原皇宫太液池。③姮娥,即嫦娥。
小题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哪个词语可看作“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3分)
小题2:“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句,除了化用《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小题3:“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句的思想情感与上文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联 系全词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