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南海旅次曹松①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南海旅次曹松①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6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诗主题,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5分)
答:                               
答案

小题1:(6分)颈联初句写晨景,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描绘了一幅羁留之地日复一日的凄清画面。(3分)颈联通过描写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归思之情。(3分)
小题2:(5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1分)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仔细品读,体会该句的意境,然后找到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早角”“霜”“残潮”“月”这些关键词中,可以联想到晨景的画面:号角声凄凉,霜慢慢的散去;明月在残潮的回荡中升上夜空,夜色清凉。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来看,诗人在这里渲染此地景色的凄凉,是为了烘托自己内心的凄清孤寂的心情,然后还要回答出作者深切的思归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先找到诗句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反复品读,结合着注释“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加以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但在回答的时候,要结合着对主题的理解,把表现主题的表现手法回答出来。 从句中关键词“似”、“争”、“被春催”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百花喻归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思归的强烈、难以抑制,达到了让读者产生共鸣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碧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小题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小题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文后的题目。 
浪淘沙      
王越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
【注】①王越文才武略却沉浮于宦海。
小题1:请赏析“今日归来黄叶闹”中“闹”字的妙处。(5分)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恨”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小题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小题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4分)
小题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