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小题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小题1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选出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B.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D.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小题2:选出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意境特征相近的一项是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B.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C.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小题3:选出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所运用的抒情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D.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对偶。 B比喻 C夸张D夸张
小题2:C 雄浑,开阔。A 清幽 B荒凉 D澄彻明净,闲适
小题3:B直接抒情。其余的是间接抒情
举一反三
课外古诗鉴赏(6分,每题3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特点?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景象特点:                                        (2分)
作用:                                            (1分)
小题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手法:             (1分)
好处:                                                                        
                                                            (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折 桂 令 • 微 雪
无 名 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①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②不够烹茶。
注:①蠹:蛀虫;蛀蚀,损害。  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小题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小题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 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①“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
②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7分)
蜗牛(甲)  苏轼                    蜗牛(乙)  苏轼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             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①郛,外城;这里用如动词,引申为“庇护”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小题2: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小题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