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4分)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示例]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2)“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暗含了李判官入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的惜别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之情。 (意思对即可。 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小题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6分)
答: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到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画艺术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是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这一特点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2)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
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小题1:(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