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

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答案
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的含义,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答题时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带”是拟人的手法,又使人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意境耐人寻味。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以下题目。(6分)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2)怎样理解这首诗歌的中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1)、(2)两题。(6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1)鹿车:借用佛家语,喻指归隐山林。
(1)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首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注]似妇人。
[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陆游《书愤》)
(2)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念桥边红药,_______。(姜夔《扬州慢》)
(4)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 _______,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6)得道者多助,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
(7)天下兴亡,_______。(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