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古琴,又名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古琴,又名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又名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古琴琴身依照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等。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表示音位的十三徽①,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符合天圆地方之说。在中国古代的诸多乐器中,大概没有什么乐器像古琴这样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文化寓意。
古琴乐没有二胡的如泣如诉,不如古筝的响亮欢快,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古琴音色明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古琴的音色分三种,即泛音、散音、按音。泛音玲珑剔透,像天一样空灵清越;散音浑厚如钟,像大地一样坚实厚重;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像人一样丰富多变。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与“人籁”,讲求天地人和,认为“天籁”最高最美。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认为道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天的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古琴乐追求高逸、深远的意境,代表着天地间永恒绝对的大美。古琴的演奏技法也融入了道家所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以左手按弦取音。左手在演奏技法上比右手更加多样,如吟、揉、绰、注、进、退等。多种手法的应用使古琴的音色,似虚似实,似有似无,余音绵长不绝。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有一段话: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②,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可见古琴演奏是十分讲究的,正是遵循这些近于苛刻的要求,才易于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取材于陈业秀《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注释:①徽:亦作晖。古琴定为十三音,每音在琴面左侧饰以金玉或螺蛤的圆点为标记,谓之徽。②鹤氅,深衣:古代两种服饰。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琴位居文人“四事”之首,是因为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B.历史上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后世便都以桐木做古琴面板。
C.古琴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分别体现了“天地人”的不同特点。
D.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左手按弦取音,因为演奏时左手比右手灵活。
小题2: 根据文意,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古琴艺术蕴涵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古琴的音色体现出道家   的思想,古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体现出道家推崇的   ,古琴的演奏技法融入了道家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弹奏十分讲究,体现出道家所追求的   的境界。
小题3: 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的一段话,说说古人弹琴都有哪些讲究。请分条概括,每一条不超过7个字。(5分)
答案

小题1: C
小题2: ①“天地人和”(“崇尚自然”)②“天籁之美”(“大美”)③“物我合一”
小题3:①环境须安静优雅。(答出一个方面如“安静”即可得分,下同)②心神须平和安宁。③仪表(穿着)须整洁古朴。④态度须庄重。⑤坐姿须端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研读文章第一段可知A项强加因果关系,说法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原话为“古琴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从文中第三段语句“左手在演奏技法上比右手更加多样”可知D项无中生有,说法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研读文章第二、三、四段,归纳其只要内容,可知第二段是从古琴的形制方面进行阐释的,第三段从音色方面,第四段从演奏技法方面加以阐释的,由此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就可以归纳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研读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从五个方面对弹琴加以阐释说明的,从五个方面归纳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
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
“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
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衬托老庚的作用。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小题2:解释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5分)
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中工头模样的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以前,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维系着人们对家园的感情,经过长期感化的结果,即是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此外,人们还充分利用皇会,把她当作情感的黏合剂,借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因而,皇会的歌舞升平是如此美妙动人。
④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无论从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还是皇会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特别是皇会民俗中就有将天后的神像用黄轿抬至象征她娘家的天津闽粤会馆,这一被天津人称为“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一次次宣传了孝顺美德。且皇会的每一个表演内容几乎都是以一个美好的民间典故为依托,把自己对生活的愿望编演成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故事,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正是因为皇会所具有的这种内涵丰富深刻的寓意赋予了她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题1: 下列对于“皇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会是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获得安定、祥和、圆满。
C.皇会的形成是基于民众需要,人们借她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
D.皇会中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以及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这种心理,是天津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
B.妈祖文化是天津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妈祖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珍爱生命,热爱家庭,憧憬幸福的心灵依祜。
C.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天津,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D.皇会的表演内容几乎表现的都是民众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这能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比如,“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孝顺的美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津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这是妈祖文化传到天津后能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的一个原因。
B.妈祖文化,是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她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
C.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D.妈祖文化信仰是天津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她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天津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需要构建一种共同信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伤 口
周 海 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 ”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裇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微笑”“抱歉”“感激”等词语,暗示“他”是乐观、诚实、守信的人,为下文情节展开铺垫。
B.“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因为,他受到男孩的影响,开始同情可怜“他”;同时,他与男孩需要重新横穿马路,赶路。
C.男孩坚持要求父亲给“他”钱,是因为“他”没有胳膊。男孩父亲要求看看“他”的胳膊,是因为怕再次受到欺骗。
D.当“他”展示出那丑陋并可怜的残肢时,“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不安和尴尬的是,“男人”曾经误会了“他”,认为“他”不劳而获,为博取同情和钱财而装作残疾。
E.小说以“伤口”为标题,含义有三:一是文中的“他”伤残;二是提醒我们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三是人们面对弱者不愿轻易施以善心,因为生活中的欺骗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创伤。
小题2:男人要看一看“他”的胳膊,一开始“他”不同意,后来为什么又把伤口展示出来?(6分)
小题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善良和悲悯是人性中的“黄金”。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阳光维生素”的巨大抗癌潜能
1921年,麦科勒姆发现,被破坏了维生素A的鱼肝油具有预防佝偻病的功效,真正发挥该作用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由此浮出水面,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也被誉为“阳光维生素”。
在维生素D发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的“阳光维生素”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受到了密切关注,科学家们系统而深入地对其生理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近几年来,关于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预防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报道不断涌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使得维生素D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
早在1915年,美国科学家霍夫曼发现,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1937年,美国学者派勒等发现,增加阳光的暴露能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基于维生素D可经日光照射在皮肤中生成的科学基础,加兰德等提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结直肠癌的高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假设。这一推论在随后开展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和多种肿瘤发生显著相关,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
那么,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首先,维生素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其次,维生素D能促进癌细胞凋亡;再次,维生素D能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近来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主动脉或肿瘤起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维生素D还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最终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已知晒太阳是最简单经济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每天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适当地暴露于太阳光下能帮助皮肤合成能满足我们人体大部分需求的维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使获得维生素D的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受生活区域的纬度、种族习俗、人种肤色、个人的穿衣习惯、季节变化等影响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等)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单单依靠日光照射,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此时膳食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鱼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奶酪等。由于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所以,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适当地补充也是必要的。                
(选自中科院官网,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维生素D”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改变细胞的微环境,从而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B.被破坏了的维生素A会产生一种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
C.适当地晒太阳能帮助人体获取维生素D,此外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适当的膳食补充也必不可少。
D.维生素D能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户外活动时,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减少维生素D的获取。
B.低水平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胰腺癌等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
C.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
D.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和经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进入肝脏后,伴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与骨骼健康有关系,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等方面起着作用。
B.有些动物性食物富含天然维生素D,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
C.经常接受日光照射,持续每日定量摄入维生素D,能起到治疗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
D.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D.中国园林艺术 “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小题3: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