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绿色的林阴路肖复兴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业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绿色的林阴路肖复兴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业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业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小题1:“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文章重复出现的这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分别加以解析。(4分)
答:                                                                        
小题2:读全文,说一说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小题3: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7分)
答:                                                                     
小题4: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觉得,要找回这样的林阴路,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6分)
答:    
答案

小题1:(4分)第一处,以各种各样的路和林阴路作对比,突出林阴路“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特点,奠定全文的写作主旨和情感基调。(2分)
第二处,以城市的越来越繁华与林阴路的被忽略被破坏作对比,既承接上文,再一次突出林阴路的特点,又引出下文关于达尔文、卢梭的林阴路的故事,深化林阴路的象征意义。(2分)
小题1:(4分)①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②风景宜人、空气清新;③弥漫着童话的色彩;④给心灵以安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每点1分,回答出4点即可。)
小题1:(7分)
相同点:清新宜人,适宜于散步和思考,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2分)
不同点:前者重在突出林阴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2分)
象征意义:从全文看,林阴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3分)
小题1:(6分)答题要点:① 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或兴建林阴路。② 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③ 关爱自然,珍爱生命。④ 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解析

小题1:此题的题干是“这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要分别予以解释,并且要结合文本“加以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由“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 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等概括。
小题1:结合倒数第四五段概括出:相同点以及不同点,林阴路的象征意义要结合全文理解为日渐消失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要分点作答,至少要要两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没有分点作答的计一个要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
(美)杰弗里•扬 威廉•西蒙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生了。实际上,直到史蒂夫长大后,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出生后不久,这个“无名婴儿”的母亲就把他托付给旧金山的一对夫妇收养,这对夫妇就是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
史蒂夫长到3岁时,就形成了比较活泼的性格,用今天标准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儿童多动症。他常常很早就起来捣乱,就好像他属于那种天生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有一次,史蒂夫把发夹塞到了电源插座内,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前面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四邻大喊大叫。
在史蒂夫出生后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约翰•巴登、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以奖励他们发明了晶体管。保罗和克拉拉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发明不仅改变了他们儿子的生活,也让他们的儿子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
史蒂夫10岁的时候,他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在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在邻近的帕洛阿尔托,电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市郊发展起来。每逢周末,一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史蒂夫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
史蒂夫小时候形成的善搞恶作剧和任性的品性很快就表现了出来。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他认为做这些作业纯属浪费时间),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       
史蒂夫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受到一位名叫伊莫金•特迪•希尔的老师的深刻影响。“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史蒂夫说,“她极力敦促我学习,甚至会这样说:我真希望你能完成这些作业,你要是能完成我就给你5美元。就这样,希尔老师激起了我内心的学习热情。”老师想让他跳过五年级直接进入这个学校的初中学习,史蒂夫的父母没有同意这样做,而是提前让他进入克里滕登中学学习。
然而,史蒂夫念的这所新学校真是不怎么样。学生斗殴、惹是生非的本领也让喜欢搞恶作剧的史蒂夫自叹不如。在学校这种混乱局面下,他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这种情况也促使史蒂夫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决定下一年不去这所学校上学了。那年夏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爸爸。经过长时间商量,保罗和克拉拉接受了这一现实,决定搬家。史蒂夫在11岁的时候,就能以足够的意志力说服他的父母搬家。他这种刚强的个性加上做事专心的品性,使他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这一点在史蒂夫小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由于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实施,这里聚集着如此多的科技工作人员。不少电子工程师和他们的家人都住在洛斯阿尔托斯及其周围的库比提诺和桑尼维尔。在那时,洛克希德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个主要的合作城市已经在崛起,并且大批的电子公司在这里成立,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宇宙飞船登月计划。电子公司需要生产、应用小型电子元器件,而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首先得益于晶体管的发明,然后才是集成电路的发明。在这里,史蒂夫随时都能向学识渊博的科技人员请教各种问题,到处也都有一两只箱子里装着废弃不用的电子元器件,史蒂夫在放学后就可以把这些元器件拆开来看个究竟。他认为,这里和杂乱不堪的芒廷维尤相比简直就是天堂!此时,史蒂夫已在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包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高中时,史蒂夫就知道了自己是被收养的,这更增强了他要有所作为的愿望。当他锁定目标时,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他。这么多年来,史蒂夫身上一直没有改变的就是他那狂放不羁的个性、富有进取心的精神和强烈的个人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拼搏,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和决策者。史蒂夫就这样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乔布斯刚上初中时,因为在新学校里搞恶作剧的本事不如同学,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
B.10岁时,史蒂夫对电子学的兴趣就明显的表现了出来,他幼小的心灵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C.史蒂夫•乔布斯被收养的人生经历,是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渴望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
D.优异的个人品质、想出人头地的人生追求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为乔布斯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E. 伊莫金•特迪•希尔老是激起了少年乔布斯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对他的积极影响很大。
小题2:传记中叙述的哪些政治、经济或科技事件影响到了乔布斯后来的人生道路?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文中哪些事情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喜欢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科技精英,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或者就为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影响了周围的世界呢,还是周围的世界影响了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动漫缺什么?
中国动画在历史上有过颇具特色的创作,比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风格、剪纸风格的作品,在一代人的生命记忆中长久存在。但是,这些今天被定位为艺术片的片子,都没有被现代的商业运作包装过,完全没有后续的延伸开发,看完之后觉得很好,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们的动漫,在形成产业链和市场方面缺少很好的机制。
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仅这5个可爱的“舶来”卡通,每年就从中国市场赚走6亿元,尚未成熟的产业链,导致中国动漫市场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日美等国。动漫要发展,它的原创能力和产业深度开发之间,要形成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这方面,迪斯尼的成功商业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在这个动画王国的产业链里,有动画片的创作,还有版权代理、图书音像、玩具、服装乃至休闲旅游等延伸产业。迪斯尼的动画明星们,吸引了众多旅游走进迪斯尼乐园;而一个迪斯尼乐园,又造就了众多需要看迪斯尼动画片的观众,反过来刺激了迪斯尼动画片的创作。业内人士注意到,许多国外动画片以相当低的价格向电视台出售播出版权,有些甚至是免费提供。他们算的正是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的“大账”,看重的是动画片观众的购买力。国产原创动画,只有不停留在播放这一环节,着力形成产业链,才可能做大做强。
据介绍,我国第一批动漫专业的本科生今年7月才能毕业,现在大部分从事动漫事业的人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从动漫“发烧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漫产业缺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像这样的整体状况,这样的素质,要发展中国的动漫很困难。如果没有创造型的人才,这个产业只能是粗放型的产业。
有专家形象地说,动漫艺术是一条河,人文与技术是这条河的两道护堤。我们要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的背后有着很厚重的人文内涵,只有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这条河才会充满活力。
动漫是基于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动漫之“动”,而这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要承载人文关怀。表面看,动漫空间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形。动漫空间里,有人文与技术的生态关系的综合呈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虽然计算机、摄影摄像等技术可以超越国度,但是,哪怕我们拿着同样的相机,但由于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拍出来的东西也可能不一样。同样的花木兰,美国人作了美国式的翻版和改造,如果是中国人处理,相信从造型、音乐,到对人性的理解等都会不一样。这背后,就是人文精神在闪耀。  《人民日报》(2005.6.6)
小题1:下列关于“动漫”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A.动漫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今天的动漫作品其科技含量较高。
B.我国拍摄的《大闹天宫》等作品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
C.当代动漫中的人性观念是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中借鉴过来的。
D.动漫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需要包含人文关怀。
小题2:中国动漫到底缺什么?请选出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                  
①完整产业链      ②创造型人才      ③人文关怀       
④开发机制        ⑤市场开发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漫发展主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高发展越快,美国、日本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B.史努比、米老鼠等形象的创造来源于成熟的产业链,通过创作者的精巧构思,我们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内涵及浓浓的美国文化。
C.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就会充满活力。反之,发展动漫会很困难,尤其是中国。
D.我国动漫的发展之路,一定要先从民族传统与人文观照的角度出发,相信我们会拍出更适合国人口味的动漫作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合 欢 树
史铁生
①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嘛,***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⑩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6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B.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承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C.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D.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E.文章始终只从侧面描写“合欢树”。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论起母亲,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而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小题2: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试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小题3: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4:谈谈“合欢树”的象征意义。(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
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有支配地位的生物。仅数千年的时间,我们的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百分之四十的生产力,且把地球搞得一团糟:草原化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含水层干枯,核废料和化学污染出现,物种入侵,生物大量灭绝,现在又加上了气候突变的重重阴云。如果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能力的话,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开除人类的球籍。假如这一愿望能够实现,人类明天就从地球上消失。但是,地球上人类留下的痕迹会彻底消失吗?
由于缺乏维护,大楼、公路、桥梁和其他建筑物会较早地瓦解倒塌。每一场暴风雨,每一次洪水泛滥和每一个霜夜都会“啃咬”这些被遗弃的建筑物。仅仅数十年的光阴,屋顶就会塌陷,房子也会倒掉。但是,即便是建筑物倒塌了,它们的废墟,尤其是那些由石头或混凝土建成的废墟仍能够保存数千年。
一旦人类消失,其他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尽管恢复速度各不相同。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生态系统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到人类介入之前的状态,因为它们受困于一种新的“稳定状态”,这让它们无法回到从前。
人类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都可以逃脱厄运。据生物学家估计,在美国,约85%的物种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大部分这样的物种会由于栖息地的恢复而情况好转。但是,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的物种,可能已经被逼到了某条临界线以下,并由于缺乏基因多样性和必要的生态规模而无法恢复到从前。
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瞬间,汽车的排气管、工厂的大烟囱和排污口将停止排放污染物。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取决于具体污染物的化学成分了。例如氮氧化物、硫磺和臭氧(指地面的污染物,而非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层),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另外一些,如氯氟烃、“戴奥辛”和***虫剂DDT,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分解。还有一些污染物则会存留几十年。
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这两种化学物质也会在几十年中被清除,至少在表层水域是这样的。少量过剩的硝酸盐则会在地下水中存留很久,因为地下水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将硝酸盐转化为大气中的氮气。
绝大部分由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最终会被海洋吸收。这在表层水域发生得较快——只需几十年——但到深层海域就需要约一千年才能将其充分吸收。
即便人们从明天开始就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这是海洋吸热导致温度上升的速度比大气慢的缘故。
至多几万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统治地球的每一处痕迹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10万年后,外星访客不会发现先进文明在地球存在过的迹象。但若外星人有足够精确的科学工具,他们也能找到我们存在过的若干线索。如果他们恰巧挖到了今天填埋的垃圾,他们或许会翻到玻璃和塑料的碎片——甚至是纸片——而它们都是人类存在的见证。
在几百万年内,风化侵蚀,也可能是一个或两个冰河世纪将抹去大部分甚至已十分模糊的痕迹。地球上即便再出现一个高级物种,除了一些奇怪的化石和骨化了的残骸,它将对我们的存在毫不知晓。一个可悲但又似乎令人庆幸的事实是,地球将很快将我们遗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属于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修筑的建筑物将因为缺乏维护而较早倒塌并成为废墟,而废墟保存的时间也不过几千年。
B.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有的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有的则需更长时间分解。
C.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
D.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作为地球有史以来最有支配地位的生物,其支配地位体现在人类活动面积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大。
B.一旦人类消失,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会或快或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有些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受困于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永远也无法恢复到人类介入之前的状态。
C.即便人类消失,有的濒临灭绝的物种也难逃灭绝的厄运,因为它们可能已经被逼到了某种临界线以下,并且缺乏基因多样性和必要的生态规模。
D.由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最终会被海洋吸收。在表层水域只需几十年就可吸收,但在深层海域就需要约一千年才能将其充分吸收。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物物种的消失与濒临灭绝,是因为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人类的破坏。
B.曾经被“藻类”覆盖的湖泊和河流将随着人类的消失逐渐重新清澈起来。
C.尽管人类统治地球的时间仅仅只有数千年,但其开创的先进文明却要在人类消失后数万年乃至十万年的时间才能毁灭。
D.假如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地球会很快将我们遗忘。这对于自高自大、自私疯狂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嘲讽和警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所以,地震预测成为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②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有时还将短期预测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以下)预测。
  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进展形成对照,短期与临震预测进展不大。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即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④从1989年开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会,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各国专家自己提名的“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评审的37项中只有5项被通过认定,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以上5项,即使被确认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也并不意味着即可以用于预报地震。例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⑤那么,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途径是什么呢?
  ⑥(一)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观测与研究方面,应努力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流动地震台网(台阵)与固定式的地震台网相配合以加密观测;不但利用天然地震震源,而且也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
  ⑦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地震前兆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等众多的学科和广阔的领域。此外,另辟蹊径,提出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前兆,应当予以提倡鼓励。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观测技术在分辨率、覆盖面、动态性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高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术InSA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用于探测地震前兆的“地震卫星”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是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的有力手段。
  ⑧(二)坚持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因地而异,即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不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财政上也是经济的。应汲取包括我国的地震预测实验场在内的世界各国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教训,特别要注意在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就像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的经验性预报成功的经验不适用于1976年唐山地震一样。重视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这样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在严格、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可用事先确定的可操作的准则予以检验的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坚持不懈,可望获得在不同构造环境下断层活动、地壳形变、地震前兆、地震活动性等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有助于增进对地震的了解,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⑨(三)系统性实施基础性、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针对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应当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活动地区进行以探测震源区为目的的地震科学钻探;在断层带开挖探槽研究古地震;在实验室中进行岩石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破裂实验;利用计算机对地震过程做数值模拟等。
(选自《中国剪报》)
小题1:对“确定性的地震前兆”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前的地震“平静”。
  B.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
  C.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
  D.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
小题2:下面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主要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
B.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这样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
C.固定式的地震台网和利用天然地震震源探测属于“被动观测”,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为“主动观测”。
D.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有助于解决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前震是地震的前兆,如果能识别并确定前震,将可以预测地震。
B.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运用高新技术,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有利于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
C.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就可以获得对地震预测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D.在严格、可控条件下,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进行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进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