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瞿剑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瞿剑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
瞿剑
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米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等于在其所覆盖的周围1800多亩范围内分布了数以万计的义务采样员,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它们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另外,蜜蜂授粉给美国人提供了1/3的膳食。2004年美国在发表蜜蜂基因组序列的评论中称:“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以至于2006年美国东、西海岸出现史无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调引起的蜂群丢失现象之后,美国国会经听证拨巨资对蜜蜂进行研究和保护。
②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吴杰指出,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具有独特优势:养蜂无需占用耕地、建筑厂房,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灌溉及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饲料。更重要的是,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观上起到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他强调,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品种众多,尤其是存在大量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资源。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发展,***虫剂和除草剂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虫锐减。如果没有蜜蜂进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其次,我国作为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环境生态工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显花类植被的繁育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将直接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效果。
③随着蜂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蜜蜂作为模式生物逐渐受到全球科学家及公众的重视。
④更关键的是,社会对蜂业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蜂产品的消费上,而基本上不了解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南方的荔枝种植区,因大面积种植单一果树而导致自然授粉的昆虫种类有限,而人工授粉又难度高、工作量大、效果不好,近年来已出现果农租用蜂群授粉的势头,但总体上,蜜蜂授粉远未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对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区至今仍在对基本不占用资源的蜂农征收所谓“资源占用费”;植保部门盲目引进和生产一些对蜜蜂剧毒的农药如“锐劲特”等,也对蜂群造成极大伤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第2段画线句子“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具有不与农业生产争夺资源的独特优势。
B.蜜蜂的生存繁衍方式客观上起了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
C.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植物品种众多,农作物资源丰富。
D.蜜蜂授粉,能促进显花类植被繁育,增加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资料表明,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B.蜜蜂能够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确实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最佳物选。
C.有数据显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比蜂产品本身价值大得多。
D.和美国相比,我国蜂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蜂蜜产量及质量低,竞争力弱。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自然授粉对自然界的巨大贡献是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替代的。
B.蜜蜂的重要性目前还基本上不为大众所知晓,而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C.蜜蜂一旦不授粉,将威胁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乃至导致物种灭绝。
D.蜜蜂逐渐受重视的原因是蜂业的科学发展和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小题1:A项是对“独特优势”的概括,照应题干中的“农业发展”,B项和D项是对原文意思的正确改写、转述,与题干中的“生态环境改善”照应。C项谈的是客观条件,不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1: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将我国蜂业和美国相比。其它三项分别是对第1段相关内容的正确概括或转述。
小题1:“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太绝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州何处       石红许
上饶,这个古代叫做信州的城市,有一条秀美的江,叫信江。究竟是先有信江,还是先有信州,我一度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信江,依然滔滔西去,不知疲倦;信州,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市的下辖区。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日,突然脑海里冒出一词——信州何处?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找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这么些年每天徜徉信州,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上,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
走在茶山寺,漫步陆羽泉,我想,这应该是信州的骄傲,乃天下第四泉。“茶圣”陆羽在这里隐居种茶著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茶经》,这是全国其他所谓茶乡所不能匹比的。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茶文化的鼻祖当属信州。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天下有几人知道陆羽与信州的“源流情结”。茶山寺的袅袅茶香早已飘逝,琅琅读书声不得不让我放弃深入凭吊。她已作为一所中学,茶山不再,昔日碧绿的茶园湮灭在严谨的教学楼群间、平整的竞技操场上;陆羽泉也已枯竭,飞檐亭榭犹在,鲜有游客,清晨、黄昏时分,传来的是为解答某一道题的稚嫩争论声,面对我的叩问,陆羽泉无语。
带湖在信州城北,是辛弃疾留下的遗迹,老先生的“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稻花香里说丰年”等词,让住在带湖畔的村民(如今也叫市民)无比自豪。走在带湖,湖面波光潋滟,低矮的山丘长满茂盛的灌木茅草,翠绿的竹林间不时有小鸟飞过,一边吟诵着“辛词”,倒觉得是一件养性怡情乐事,带湖山庄曾风光一时,承办过辛弃疾诗词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辛词”学者、教授云集,围绕带湖、辛弃疾高谈宏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山东济南经常有学究来此寻找,企盼有闪光的发现,毕竟带湖孕育了近300首辛词。辛词连同带湖是载入文学史册了,但带湖仅仅是作为一个远年的符号而已,在过度开发的指挥棒下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世人的视线。
信州一截截古城墙,还有踪影吗?有年长者说东门还残存,偷得闲暇,我去找寻过几次,每次都抱憾而归,或许存有吧,却已成为某个居民家中的一堵院墙。我所看到的是,高楼的逼仄中一幢幢杂乱无序的民房,狭窄的弄道穿插其间,檐接着檐墙挨着墙,取代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名,导航巷、五三大道、中山西路。北门有吗?一条车轮滚滚几十年现已废弃的浙赣铁路碾碎了古城墙的哪怕是一片瓦砾。赣东北大道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的雏形,连同中心广场俗称西壕沿,每天演绎的车水马龙、市井叫卖,谁还记得?住在繁华的南门口、金龙岗,曾经身份显赫的标志,封建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彰显耀武扬威的场所。商业繁荣的明清下脚街,如今改造为信江西路,商业氛围依然,但味道早已南辕北辙。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这是我昼出晚归的信州,这是我来回奔波的信州,1700多年的历史,不应该销声匿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信江作证,信州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生不息的,需要代代传承。
说到上饶,人家只知道“集中营”,说到信州则是一片茫然沉默,每每此时,我真想大声喊道:信州是古代汉朝以来六县府首,她出产 “茶圣”、《茶经》,出产“辛词”、理学……
一个河面铺满月色的冬夜,独对长空,坐拥信江,轻轻地,我一声叹息
小题1:“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请简要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里的含义。(4分)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轻轻地,我一声叹息”,作者为什么而叹息?(4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明本文题目“信州何处”的内涵及其拟题效果?(5分)
小题4:作者说:“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请在文中列举的“茶山寺、带湖、古城墙”中任选一处,谈谈作者“心中的信州”应该是怎样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
刘姥姥。(《红楼梦》)
B.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透过悲剧,从
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哈姆雷特》)
C.阿娜斯塔奇向父亲要钱,往往用撒娇哄骗的办法,但斐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加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解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E、觉新深爱着梅表妹,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决定了李家小姐瑞钰作为自己的妻子,最后在觉慧的支持下,反抗并逃婚成功。(《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目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
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古代社会女性不任官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其历史局限。除此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取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小题1:“科举考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时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唯一途径,读书人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推动了入学文化的普及,使儒学文化下移到民众阶层。
C.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D.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促进了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
D.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可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功能。
B.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是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D.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说书民族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国变革,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和长期建设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开发,( 1 )公务员工资和城镇居民三条生活保障线标准,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出口退税率,(2 )退税力度,积极鼓励出口……国家计委新闻发言人李铁军介绍: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仅2002年就发行共1500亿的建设国债。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提高B.加大C.增加D.加速
小题2:文中( 2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增长B.增发C.加快D.加大
小题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变革:
A.需要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
B.需要拉动“内需”
C.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
D.需要相关的法律体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 、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无代程端面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繁体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