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风胡杨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

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风胡杨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 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④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在塔里木我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着。
⑦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⑧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敌。
⑨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⑩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小题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小题2:文章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6分)
答案

小题1:既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每点1分)
小题2:①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②突出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③警示人类要保护胡杨,保护自然环境;④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答出三点得满分,答出两点得2分)
小题3:①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喜爱;②对人为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人类文明的流失”)深沉忧虑;③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拯救人类文明孕育者,使人类文明连绵不息(或“持续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小题4: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顽强;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③宁死不屈的气节。(答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宁死不屈”即可)(每点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是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
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选自200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20版)
小题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3分)
‚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3分)
小题3:文章第4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生存技巧?(6分)
小题4: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15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4分)
答:                                                                   
小题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5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小题3: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我的母亲(节选)
丰子恺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间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反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因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小题1:文章回忆母亲,“八仙椅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答:
小题2:作者在写母亲“慈爱的笑容”的同时,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6分)
答: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何用意?(4分)
答: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母亲的特点。(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钱梅芬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家》)
B.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的境地。(《子夜》)
C.欧也妮嫁给公证人的儿子特·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他只为了钱而追求她,在情感上让她自由。几年后,特·篷风当上法院院长。可是当他当选为索漠城议员的第八天,就死了。欧也妮33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的生活。(《欧也妮·葛朗台》)
D.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意外与玛丝洛娃重逢。他坐在陪审席里,回忆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以来的一切往事。他承认自己卑鄙无耻,良心上背着这样的罪孽,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过了这么多年,不禁羞愧难当。(《复活》)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下列各题。
毛毛雨
陈金辉
谚曰:“七月黑,八月白,九月落山白。”山白,即毛毛雨,又有谚道“毛毛雨打湿衣裳”。农谚道出毛毛雨发生的时间和其渐湿人衣的特点。
多年不见毛毛雨,在我居住的F城关,总是进行着阴晴云雨天气的交替变换,难得出现“落山白”。屈指算来,我离开故乡熟悉的毛毛雨总该有30多个年头了。
一天傍晚,我乘公交汽车回乡,车子驶入城北不久,但见群山裹上白色的纱巾,那丝丝缕缕的毛毛细雨飘进车窗,抚摸着我滚烫的脸颊,一种亲切的温馨的家乡问候着实让我感动不己。久违了 ,毛毛雨!
抵达北西亭车站,我转乘摩的回乡。我的话题仍离不开毛毛雨,中年司机也脱口赞颂起毛毛雨来。他说:“这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因我们地处城北,三面皆山,‘山白雨’只落在我们北区一带,很难落到县城。”司机的话,道出了毛毛雨“贵客难来”的神秘感。
沐浴在柔柔软软飘飘洒洒的雨雾中,精神顿觉无比舒畅。我仿佛置身在硕大无比的瀑布前,领受着细小雨滴的溅濡。看着路上的行人,没有一个带上雨具,也许大家也如同我一样怀着好心情,接受这轻盈潇洒的使者“润物细无声”的馈赠。
自然万物,真是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它们走近人们的脚步和方式又是多么不一样:雷雨闪电是那么迅猛,暴风骤雨是那样粗鲁无礼,地震海啸又是多么恐怖无情。惟独毛毛雨,她是如此温柔飘逸,可亲可近。
就是这可亲可近的毛毛雨,她曾落在我生命的旅程中。
我的故乡在“人山”(因山形而得名)脚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农历九月以后,人山山上山下常飘飞着毛毛细雨,她悄悄地润泽着山野草木田间庄稼。每当毛毛雨来临时节,故乡的父老乡亲依然参加劳动,而毛毛雨更给我们贪玩的少年儿童增添了不少情趣,我们摸摸被毛毛细雨润湿的头发,照样狂奔乱跳,跋山涉水,反倒觉得精神抖擞!毛毛雨,她的百般柔情,给我的少年平添上温馨浪漫的色彩!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她竟去向何方,大概也缘于“温室效应”,才逼使她退避三舍销声匿迹。我在不断地刨根究底,试图探明不见她芳影的原因。
今天,在家乡的土地上我们相逢了!那“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喜悦和亲切感自不在话下,而你那温柔细腻的特点,着实更让我想到我的本行工作--教书育人。
几十年来,我对待自己的万千“桃李”,都曾像毛毛雨一样地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工作吗?我曾像毛毛雨一样滋润着他们的思想情操,培育着他们的优良品格吗?其间,哪怕只有一次,我曾暴风骤雨般地批评过他们吗?我曾粗鲁地训斥过他们吗?我不断地拷问着自己!
几十年来,我在默默无声地滋兰树蕙,我以我毛毛雨般的方式,实现了师生间的和谐。许许多多的学生离开我的视线,又回到我的视线之内,虽然我叫不上他们全部的姓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亲亲热热地叫我老师。并随着我的学生们像毛毛雨一样的讲述,重温着往日师生间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那些往事更像毛毛细雨一般洒落在我干涸的心怀上,给我丝丝快慰,总是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在今天飘飞的毛毛雨中,我的万千思绪也随着她自由飞舞。亲情友情鼓满我的心胸,我沉浸在深深的惬意中……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以“毛毛雨”为题,既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毛毛雨”,又抒写了生活中的“毛毛雨”,使人耳目一新。
B.毛毛雨只落在城北农村,而县城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县城地域宽阔,没有屏障,所以毛毛雨“贵客难来”。
C.同样是自然现象,但毛毛雨不同于雷雨闪电的迅猛、暴风骤雨的粗鲁无礼、地震海啸的恐怖无情,作者对毛毛雨情有独钟,并进而借物抒情,令人产生共鸣。
D.作者常年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以毛毛雨般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丰富文化素养。
E.本文前后连贯、首尾一致,以“毛毛雨”为感情线索,引起丰富的联想,这是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
小题2:联系全文回答,毛毛雨具有哪些特点?每个特点不得超过五个字,可选用原文词语。(4分)
答:                                                                    
小题3:依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说“就是这可亲可近的毛毛雨,她曾落在我生命的旅程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