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钮卫星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钮卫星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同时科学也需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暠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暠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小题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暠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6分)
答: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新闻应该更为公正、客观地宣传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尤其是应该加强对大众科学普及的力度。(2)科学家们不仅作为科学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普的传授者,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之中,让科学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
(3)公众去除迷信思想,更为深入地参与到科学普及之中去。
(4)政府部门必须在科学普及上不过分渲染政治色彩和追求形式,将科学启蒙落到实处,促使学术界、科研的管理者改变科普观念。
解析

小题1:比照第④段“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做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作者认为航天活动首先应该是一项科学探索活动,反对首先作为一项政治活动,并没有否定它是一种政治活动。
小题2:理由:A 项中“科学与迷信是对立关系”,最终将被迷信击败应为“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暞被迷信击败暠。B项并非指出问题的本质,而是问题的一个方面。D 项应加入时间限制“二十世纪前”至于“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大众心灵深处的局面”在原文中没有提及。
小题3:从文中提到的媒体、科学家、公众、政府四个角度回答,主要是前三个角度,指出其中的一个且理由充分可赋2分,答出其中的三个角度并分析合理即得6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暠,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暠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暠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4分)
答:                                                                     
                                                                      
小题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6分)
答:                                                                     
                                                                      
                                                                      
                                                                      
小题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暞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小题4:第栛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暠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1)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2)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3)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4)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5)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6)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7)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8)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                                                                             
小题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岁月的诗篇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墙上。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唐山市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活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生活就像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项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唯诗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摘自《经典美文》2009年第1期)
小题1:4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喜欢日历,厚厚的一本犹如厚厚的一年的日子,撕下一页,犹如一个日子成为过去,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全新的日子,让人充满喜悦和激动。
B.逝去的日子如流光一样,染白了头发,照弯了脊背,一个个被扯掉的生命的页码,也带走了思想的活力。
C.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心情感觉到无奈,对浪费掉的日子倍感痛心,于是将这些没有好好过的日子珍藏起来。
D.1976年7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唐山大地震。作者对这个灾难的日子刻骨铭心,深刻地说明了有些日子已经烙进人们的记忆深处,留给人们痛彻心骨的感受。
E. 不愿扯掉一年最后几天的日历,犹如不愿花光生命的日子,含义深刻,给人的启示:把美好的日子多多地保存,让它们成为岁月的诗篇。
小题2:文章写唐山大地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你的看法呢?请你就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升级换代的诱惑无处不在:这些诱惑来自于更薄的手机、更时尚的笔记本电脑、速度更快的掌上电脑等。但是不断追求更好的电子产品所造成的后果正在显现。每当我们丢弃旧的显示器时,它就成了潜在的危险垃圾。
业内人士探讨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的问题已3年之久,情况却还在不断恶化。国际电子回收企业协会说,现在美国人每年要丢弃200万吨电子产品(包括5000万台计算机和1.3亿部手机),到2010年,每年丢弃将近4亿件电子设备。
环保人士说,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在美国以及国外的垃圾场和河流中缓慢地降解,对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威胁。计算机、电视机和其他先进设备中都含有神经毒素和致癌物质,如金属铅和铍,它们会通过燃烧或是以灰尘形式渗入水路和空气中。目前电子垃圾已成为美国数量增长最快的一种固体垃圾,据美国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技术产品中的铅占美国垃圾含铅量的40%。
多年来,美国把旧电脑和电视机海运到中国,人们拆卸这些垃圾以获得废料。但随着不断升高的电子垃圾所造成的威胁超过了中国的容纳和处理能力,美国的决策者和制造商正努力制定一个普遍性的方案来解决该国最新的环境难题。
美国环保局固体垃圾和紧急情况处理办公室执行助理主任托马斯?邓恩等草拟了一份涉及范围更广的电子垃圾回收计划。他说:“现在我们将电子垃圾视为一个问题,许多国家同样如此,这是防止环境污染采取的行动。”
监控全球有毒垃圾贸易的巴塞尔行动网络协调人吉姆?帕克特说:“电子垃圾危机的确存在,当我们采用那些廉价且污染严重的填埋办法时,美国在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
欧盟已经下令,截止2006年夏,在电子产品中要分阶段停止使用几种有毒物质,而到今年夏天,电子产品制造商必须建立一套回收过时的危险产品的系统。
加州已经事先通过了全面的电子垃圾法规:比如1月1日起,该州的电脑和电视零售商必须支付6—10美元的回收费以回收那些废旧商品。其他州也有类似举措。
某些高科技厂商也自行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处理措施:惠普公司保证不再将电子垃圾运往国外,而戴尔公司也同意不出口旧电脑,不拆解或填埋。惠普和IBM公司均以13—34美元不等的价格回收任何个人电脑,有的回收公司说,以有利于环境的方式拆解一台电脑需要花费4—20美元。
这些公司都求助于回收企业,例如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RetroBox公司。自7年前成立以来,该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其负责人斯坦普?科尔宾说;“除非我们想在世界上占领一个小国,然后把它变成一个垃圾填埋场,否则我们必须处理好电子垃圾问题。”
小题1:下列对“电子垃圾”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垃圾是指那些需要升级换代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电子产品。
B.电子垃圾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电子产品而丢弃旧的显示器而造成的具有潜在危险的
垃圾。
C.电子垃圾是指人们丢弃的手机、电脑等具有潜在危险的电子产品。
D.电子垃圾是指人们丢弃的那些具有毒害作用的旧电脑、旧电视等电子产品。
小题2:根据文意,不属于“我们必须处理好电子垃圾问题”理由的一项是 (  )
A.电子垃圾问题近年来情况不断恶化,而且未来还将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
B.电子垃圾对水源、空气等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还含有一定的神经毒素和致癌物。
C.大量的电子垃圾的输出,给别的国家造成威胁,会成为输入国的环境难题。
D.一些国家及地区正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将通过立法等程序来解决电子垃圾问题。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是产生电子垃圾的大国,美国人现在每年要丢弃200万吨电子产品,到2010年,每年达到4亿件电子产品。
B.由于美国对中国的电子垃圾输入超过了中国的容纳和处理能力,美国制定了一个普遍性的方案来解决这一环境难题。
C.欧盟非常重视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将在2006年夏天建立一套回收过时的危险产品的系统和停止在电子产品中使用有毒的物质。
D.虽然人们不断地讨论如何处理电子垃圾问题,但由于人们诱惑于升级换代,电子产品更新频繁,潜在的危险垃圾不断增加,所以电子垃圾问题日趋严重。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8分)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个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是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小题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取舍标准 :
堂皇形象 :
小题2:①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6分)
胖老人:
瘦老人:                                                
②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