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石蚕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②石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石蚕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②石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它们在水中任意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⑾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作用。(4分)
小题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4分)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县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耍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4:结台文章谈谈你从“石蚕”这这种水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6分)
答案

小题1:(1)自然引出写作对象(2分)
(2)点明写作重点,即介绍石蚕的生存方式和所依赖的武器(2分)
小题2:(1)用水甲虫的凶猛进攻,突出小鞘对石蚕的保护作用(防御功能)(2分)
(2)用水甲虫的被骗,衬托石蚕的聪明、自信o(2分)
小题3:(1)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小鞘比喻成百纳衣、象牙塔,使小鞘形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2分,表现方法1分,效果1分)
(2)第⑤段划线句子使用拟人的手写石蚕“不慌不忙地溜出来”写水甲虫“懊恼沮丧的神情”,将动物人格化,流露出作者石蚕的喜爱和对水甲虫的厌恶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表现方法1分,效果l
小题4:①石蚕虽弱小,但是能躲避凶猛的天敌。启示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待人生、导社会要充满自信。
②石蚕虽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却能借助小鞘尽情遨游。启示我们要善假于物。
③石蚕虽不懂得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原理,但是能靠本能把小鞘造得完美,精巧。启示我们: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并与之友好相
(6分,石蚕的特点,每条1分;启示,每条1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美之境——谈流行书风
伍立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书风,当代的流行书风从形成至蔚为大观,是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它与传统书法的区别,在于字距行距的突破传统范式。结字的时候,因字赋形,揖让之得体,收放之多变,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空间位置的倾斜,字的互相拗救,发挥到极致,字幅的整体气氛是散逸.疏放.悠远。间架安排,则是线条生涩,信手为字,仿佛乱石铺街一样。而其大体的气象,则是朴拙含明快,优游出顿挫。既敛气而蓄势,也纵放而取姿。一番恣纵,一番勒控,一番停蓄,一个字即是一个有机体,浑浩流转,生意纷披。   九十年代初,这种风格跟星星美展一样,迭遭非议。卫道者以传统书法自居,提出流行书风不能成立的依据,撮其大要,是说它对传统的背离.脱落。以为跟古人的初衷.古人的经验大不一样,甚至全然对立。   其实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清代文学家汪容甫以为:“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不通二字,俗人多不能解,实则非读书积年有得,又肯虚心者,不能出此言。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更肯定地说:“文章只要有妙趣,不必责其何出。”其人都是深得艺术辩证法神髓的高手。这种“不通”的境界,在书法而言,就是涩味。由那出神入化的涩,带出机趣的讲究,带出美术性造型的意味。   这其中,有思想,有内涵,最为突出者,乃是它的美术性。因为美术性,造成线条的永不寂寞,似闻变征之声,士为之泣;又闻羽声,人为之怒。它有调动人心的力量,令其自然生感。   晚清时节,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刘熙载《艺概》即问世于斯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他说: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他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工者,工之极也,他又说。——他的通达.奇警.博大的辩证法,也全然可以用来解释近时代的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的创造性是和它的美术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如老杜诗歌中的随心所欲的倒装句式,神龙变化的语序,流行书风是将碑学帖学融会贯通而加以重构。它对传统的理解与所谓功底派不同,功底的末流往往流于复制描摹,多失神采。也有接近古人的,但观者反不谓奇。为什么呢?力不足而强为之,气力也就在那过程中衰竭穷尽了。   也有对传统自得其神,加以综合,辩证地杂糅了多味元素,走得很远,却并没邯郸学步,也没有“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而是随时可以来去自如,毫无局促之态。这就是流行书风。在它那里,传统相应变为一种隐藏得很深的“伏脉”。而且书家也更重视另一种传统:如秦汉木简.晋人尺牍.砖瓦文字.墓志碑刻——跟民国初年的文学情形相似,六朝小赋.佛经文字.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等,大规模重新发掘,被重新赋予美学地位,艺术生命的价值,随之更为厚重,经久不灭。
小题1:以下对“流行书风”特点的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突破了传统书法在字距行距上的旧有模式,而每一字的书法结构则按文字本身特点或揖或让,或放或收,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
B.它只讲究每一个字的内部笔划的倾斜,使该字在整体上呈现散逸.疏放.悠远的气
氛。
C.它的间架结构安排,似乎随意而为之,显得线条生涩,如乱石铺就的街道。但从大体上看,却朴拙中含有明快,优游处显出顿挫,浑然成一体。
D.即使是一个字,它都追求“浑浩流转,生意纷披”的境界,或恣纵,或勒控,或停蓄,形成一个有机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卫道者对流行书风进行了种种的责备,他们否定流行书风的主要依据是认为流行书风背离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甚至与古人的初衷和经验背道而驰。
B.作者引用清代文学家汪容甫“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一语,旨在说明流行书法讲究出神入化的涩,讲究机趣,讲究造型,并不追求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C.现代书法流派中的所谓功底派他们的作品也有接近古人的,但因为他们的作品一味强调摹仿而失去了书法应有的气力和神韵,所以不为观者称赞。
D.流行书风也珍视传统,但它不是邯郸学步式的摹仿,而是在学习传统书法“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书法艺术的价值经久不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星星美展和流行书风一样也是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艺术流派,它也因突破传统的束缚讲究创新而受到卫道者的非议。
B.作者在论证书法创新的必要性时引用了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的话,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C.刘熙载《艺概》问世于晚清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的时节,是一部专论书法的优秀论著。
D.书家要重视如六朝小赋、佛经文学、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传统文学,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好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可以使流行书风更具价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被历史铭记的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杰斐逊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而进行了坚强的斗争,这位总统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人民之人”。他认为,一个共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人们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及表述思想的自由,人就只能是一架肉的机器,只能靠外力活动。他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更不会因为恶意攻击而倒台,所以,要提倡出版自由,他指出,出版自由的益处很多,特别是它可以防止野心家篡夺国家大权。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极其不自由,政府强迫人民信仰国教,杰弗逊提出宗教自由要求。他有一个名言:“我的邻居说上帝有二十个或者没有上帝。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害。既没有掏我的腰包,也没有打断我的腿。”
在美国的历史学家看来,杰弗逊是一位近乎天才式的人物,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的兴趣是如此广泛,堪称美国积极人生态度的浓缩版。除了8年总统和《独立宣言》起草者的角色之外,杰弗逊还是颇有造诣的提琴手.建筑师.农业专家.品酒家.发明家,对植物学.建筑学.畜牧学.气象学.机械工程等都有深入研究。
也正是杰弗逊,为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引进了优良的稻种,也最先给美国的餐桌上引进了橄榄油.通心粉.葡萄干.香草和美酒。
杰弗逊对知识的渴求,成为一个传奇。与他同时代的人曾感慨的说,还从未见过像他这样每事必问的人。
1962年12月,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待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欢迎辞中这样说:“除了杰弗逊总统在总统官邸单独就餐外,你们是在那集中过的最卓越的天才。”对于同样多才多能的肯尼迪总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杰弗逊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有自己的书库,而在一次家里发生火灾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购书,重建书库,并且在两年内就建好了。
至于建筑,更是杰弗逊颇有心得的学科。他所设计的弗吉尼亚议会大厦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件新古典主义作品,并成为各州公共建筑的榜样。对此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给杰弗逊的评价是,他是美洲第一个土生土长的伟大的建筑师,是第一位制作施工图和建筑施工设计的美洲人,也是第一位用艺术眼光进行建筑的美洲人。像他在政治活动中一样,杰弗逊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杰弗逊每天骑马1-2小时,即便在白宫的岁月,他也常常外出,徒步走进民众之中。
有意思的是,杰弗逊广泛的人生爱好,对于他心平气和地离开权力之巅,也有着微妙的心理影响。
一般情况下,从一个手握大权并且有着极高民望的总统一下子落到一位普通的民众,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空虚.寂寞,都是常有的。但对杰弗逊来说,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事实上,在离开首都的路上,杰弗逊就已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期待。在很好的履行了对祖国的责任之后,他渴望有一个更具活力和自由的生活空间。而由于爱好广泛,等待他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寂寞的晚年,这与那些退休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纯官僚有着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由于杰弗逊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自律和智慧光芒,在他退隐之后,仍然吸引着各方面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拜会,蒙蒂赛洛也很快成为群众聚会和娱乐的场所。人们因杰弗逊而来,因坦诚的交流而快乐。
杰弗逊的晚年,也由于他爱好广泛所保持的活力及人际往来的频繁而显得异常充实,他思想的敏锐绝不亚于在白宫的岁月。如今,他与外界往来的数万封信件,已成为历史学家的巨大宝藏,而他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的热爱也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无数人因对权力的贪婪而被历史长河湮没,只有很少的一些人,被历史铭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人不是一架肉的机器,不能只靠外力活动,所以,杰弗逊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
B.文章引用肯尼迪总统的欢迎词,旨在表达肯尼迪总统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卓越的才华由衷地赞颂。
C.杰弗逊的政治风格之一是,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D.从总统到普通民众,对杰弗逊来讲,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他心平气和地离开了权力之巅。
E.本文通过对杰弗逊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知识渊博.造诣精湛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总统形象,他是美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英雄。
小题2:怎样理解第二段中“这位总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民之人’”?(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杰弗逊退休之后,与那些纯官僚有何区别?(6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杰弗逊总统被历史铭记的原因,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第①段中的“大宅子”指__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这段文字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这样”指哪样?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选出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一句(  )(3分)
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4: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小题5:对“其余的是”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有分类作用,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小题6:文章对拿来主义者提出了怎样的品格要求?(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垃圾政治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垃圾并没有消失,它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在江苏吴江、在广州番禺,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极可能扩大化、普遍化,因为仅2010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即达41个,项目遍布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
一个不争的背景事实是,垃圾正在包围城市,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垃圾处理,从政府角度是行政职责所在,从专家和研究者角度是技术和科学问题,从垃圾处理企业角度是利润问题,从民众角度则事关个人权益。当这种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便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共识。但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一群富有公民意识、理性成熟的民众群体的崛起,新的博弈格局势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拿出了己方有关北京垃圾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以“垃圾参政者”的姿态,试图参与决策。而政府方面也表现出了善意,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于垃圾困局之中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这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显然已超越专家们的技术学说和政府的一己主导,而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在这样一场社会参与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所有这些,也许可以使“垃圾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为中国重新建构政治社会体系磨合出新的可能。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第11期
小题1:下面不能证明垃圾是“一个政治问题”的一项是:
A.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B.垃圾正在包围城市,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新的博弈格局势必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C.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中,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得到政府方面善意的回应。
D.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扩大化、普遍化。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这样能够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但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听取、吸收了民众的意见。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说明焚烧垃圾已经危及民众的切身利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十、上百年,却还在耐心地等待。种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选自200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20版)
小题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2分)
答:                                        
(2)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2分)
答:        
小题3:文章第4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生存技巧?(6分)
答:                
小题4: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