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充分体现在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小题1:下列对“和而不同”中的“和”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别人有益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或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小题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不同”并不矛盾。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B.(B项所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同时对“和”的理解过于宽泛。)
小题2: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的。)
小题3: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专制是格格不入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7题。(22分)
心灵百叶窗
刘心武
①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②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③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如果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那么,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憬悟——即使你的作为已接近至善完美,但他人仍会严酷地审视你哪怕是一丝的不妥、一毫的疏忽,你要习惯这种人类的心灵碰撞现象——其实,你作为别人的一个“他人”,那审视称量的眼光,又何尝不苛刻?
④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里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了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以能变化的互动关系。
⑤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
⑥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⑦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14.文中提到的“百叶帘”有什么样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15.第二段结尾处写到:“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敞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16.在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道:生命的某些时候应该洞开窗扉。这与全文的思想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7.作者在文章提出了要“安装百叶帘”,请结合原文相关语句谈谈这样做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三十回中的“痴及局外”作何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如何理解二十九回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假话试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二十七中是怎样为宝黛爱情埋下伏笔的?
答:这回写宝玉爱情伏下了双不幸:他原以为袭人会终生服侍自己,不料后来袭人却嫁了琪官。袭人的爱情是有条件的;只有宝玉对黛玉(妙玉是其化身)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爱她。他理想的爱人是黛玉,他大姐元妃却要他和宝钗。希望,常常是失望的前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二十七“茜香罗”“红麝串”各有怎样的暗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