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小题1: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小题2: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将来肯定还会发生大地震,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是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而不是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小题2:(A.错在“预测到”,“实然判断”变“未然判断”;B.错在“成功预测”和“突破”,程度夸大; D.错在“重大突破”, 程度夸大。)
小题3:(B.“最好”没有根据,无中生有;C.“可能性为零”太绝对了,曾比较准确地预报过大地震;D.错在“只要……就……”,将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谁解其中味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丹晨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者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文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文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渴望独立思考,再也不要“奴在心者”。他觉得写这样的随想,可以比较及时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探索;那时他又正觉得有满腔的话要说,有感情要宣泄,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汹涌而出。于是,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写五本这样的随想录。后来,主要因为疾病缠身,多次住院治疗,直到1986年才完成,历时近8年。
巴老总结几十年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大声疾呼“讲真话”。
他清醒地认识到:“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我知道即使在今天这也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他也清醒地看到此事的意义重大:“讲真话”——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人权——道德理想的重建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是一条现代精神文明链,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实在太重要了。他在给萧乾信中就曾说:“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想到这,我就悔,我就恨,不过我总算留下一部《随想录》,让后人知道我的经历,我的感情;我还指出了一条路:讲真话。”
终于,随着《随想录》五卷的出版,巴老的思想在内地也开始广为流传。巴老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自我的严苛拷问,呼唤“讲真话”的巨大现实意义……渐渐为人们所理解、呼应和支持。想到20年后的今天,开始提倡“诚信”、“求真务实”,企望用来治疗、改造被谎言和欺骗渗透在各个角落的社会顽疾。这不能不说是对巴老“讲真话”的积极认知,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车轮正在向前转动。
随着历史的进展,《随想录》的思想文化内涵,也许会更加深刻显示出来。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人类,其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使我想起我曾接触到的海外的一些反应。例如,日本石上韶翻译《随想录》,几乎是每一卷都与香港出版的中文版“同步”,比中国内地出版得早。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巴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固然是由于巴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更是因为他在《随想录》中表现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1986年10月,中国部分作家接待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一行,举行座谈。说着说着,水上勉说到了巴老,非常动感情。他说:“他是我极尊重的前辈。巴金的《随想录》在日本拥有很多的读者。巴老在《随想录》中说: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我每每读到这里,总是含着热泪。我相信这样的话也激动着日本青年读者。”
当我想到这些外国作家怀着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眼光,相比之下,我感到汗颜。显然,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题“谁解其中味”中的“味”主要指巴金在文革中饱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磨难和
对大量宝贵时光被浪费的悔恨。
B.本文既能“入乎其中”,深深体味巴金《随想录》中的真话,真心,真情;又能“出
乎其外”,对《随想录》博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作精当的总体把握。
C.作者在对《随想录》的评述中,不仅能用一种纵深的历史眼光阐述其巨大的现实意
义,而且能用一种阔大的世界视野观照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D.本文中,作者在严谨翔实的思想和文化透视之外,为了增强其趣味性,还穿***一
些有关外国作家谈论巴金的动人场景。
E.文末说“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不仅流露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而且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警策和期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能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共同规律的探寻,又是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周易•系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刻意》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等,都是对这种“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通常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强调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外物的自然节律和主体的生理节律与情感节律,惟有通过主体的能动体认,方能会通,方能达成审美关系。
主体的审美活动意在寻求心灵自由的契合点。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所谓“物我两忘誓的境界,正是主体在其心情与自然的交融合一过程中,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伦理等方面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之中。《庄子•达生》强调 “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拓展主体的有限生命,从而跃身大化,汇入无限的宇宙之中。主体即兴成趣,可以在千姿百态的对象中实现审美的目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主体。 
在审美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历史差异与民族差异,乃至审美的最终目的,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同样反映了审美主体的主动性。 
主体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而也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这也同样证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代的狩猎阶段,人们穿耳二剜唇、戴兽骨、插雉毛,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趣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优胜劣汰了,但它们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春秋时代以硕人为美,明代以五短三粗为美,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趣尚不仅仅表现在人物品评上,而且影响到其他各类审美对象。如春秋时代以博大为关,此时的青铜器也是粗壮的;魏晋时代以清癯为美,此时的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瘦劲飘逸;盛唐以丰腴为美,其书法也推崇颜真卿的丰满圆润。刘勰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说明不同时代,不同世态的文章,是有着一定的变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主体;审美关系的民族差异也同样表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异,维吾尔族人与汉族人的差异等等,使得他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评判。如果说在历史的变迁中,一部分审美趣尚会因其违背人的共性等因素而被淘汰的话,那么,审美趣尚中的民族性,则大都不能强求一致,也无可争辩。
(选自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
下面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审美主体能动地发现审美对象中存在的美,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B.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契合点。
C.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主体由于审美趣尚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一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1.选出对上文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理解错误的一项
A.“这样的生活艰难”指鲁迅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寥落的情况。
B.“这”指写这篇纪念死难烈士的文章;“非人间”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社会。
C.“后死者”指死于刘和珍之后的人;“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
D.“之”指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此“指中国女子勇毅没有消亡。
2.下列是对上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先生作为刘和珍的老师,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本来就有写文章纪念的愿望,只不过现在因为程君的“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的问话而勾起了对烈士的悲痛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B.“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具体原因是政府滥***进步青年和反动文人阴险中伤。
C.“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D.“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一个长单句,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主语点明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之间的友爱、情谊和她们的勇毅,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宾语的定语“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以一个转折复句的形式出现,表现了对中国女子的肯定和热情赞扬。整个句子雄浑奔放、感情充沛、内涵丰富,表现力极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未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小题1: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的兼包并容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天地广阔、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富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小题2:对唐诗总体风貌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功精神、崇高理想、广阔胸怀、热情豪气。
B.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
C.积极勇敢、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热情奔放。
D.积极主导、健康主调、自由活跃、热情奔放。
小题3:根据你自己对所读唐诗的体会,结合本文的观点,你认为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束。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后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就女书而言,它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江永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这里历来重农耕、轻商贾,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转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进入社会的愿望象征。
在女书流传地区,许多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节选自《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小题1:下列对“女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书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瑶族集结地区的专属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载体。
B.女书是瑶族女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
C.女书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社会的反叛,象征着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进入主流社会的愿望。
D.在女书流传地区,女书是女性的重要交际媒介,也是构建她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小题2:下列对“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B.女书反映了江永瑶族女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的强烈期望。
C.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显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变和引导力量。
D.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书给她们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闭塞的环境、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
B.江永瑶族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催发了女书的产生。
C.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以及当地女性广泛使用汉字成为江永女性创造女书的外部条件。
D.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以书为友,以书结盟,并能通过老同这种民间社团结交女性圈子以外的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