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叶圣陶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文艺中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角度。 ①第一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②第二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③第三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点 原因。 3.文章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
答案
(1)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3)作品的社会意义 。 2.(1)能激发赏美的兴趣 (2)能开阔视野 (3)能充实生活经验 (4)能使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层次发展 。 3.欣赏文艺作品中的精华 摒弃文艺作品中的糟粕。 |
解析
1.无 2. 无 3.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季羡林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佛教庙里面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变然。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的或其他目的的方面,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而含微笑的佛就是弥勒佛,让人们觉得好玩。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爷的头衔颇可以加以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世,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有人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到了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头衔,“慈氏”就是弥勒佛的意译。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人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即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胨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同书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生”。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利用佛教其他神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在汉族的民族性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评断吧。 1.作者在第一段中例举“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是为了 证明他的什么观点? 答: 2.请分别说明以下二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2)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答① ②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史学易犯忌 蔡尚思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干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着《明史》,把私着《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着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1.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头上。 B.清代顺、康、雍、干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2.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干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着《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4.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着《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智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望新闻周刊》) 1.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口。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2.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 A.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B.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3.文章末尾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技术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认可,终究要被外来的“钠钙玻璃”所代替。 B.像“铅钡玻璃”这样落后的文化迟早要被“钠钙玻璃”这样的先进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D.尽管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仍然会被国人抛弃。 3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中也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后来黑格尔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我觉得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根据我的浅见,马恩也是采用知性的概念,并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我如果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整体了。”从这段话看来,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感性—知性一一理性这三个概念的。 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这种来自知性的观点是对艺术的最大误解。艺术作品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细节,都从主题出发,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那就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的嫌恶,他将会指摘这种作品和评论者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某些优秀之作所作的牵强附会的分析。文艺作品固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现象形态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的。因此,文艺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为借口舍弃生活的现象形态。相反,它必须保持生活现象的一切属性,包括偶然性这一属性在内。甚至像黑格尔这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扫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理论家也说,偶然性在艺术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情志(如哈姆莱特的复仇、夏洛克的贪吝等),但是这种主导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单线的,尽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三国演义》,有作家把以上这些写法总结成这样几句话:“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联系着每一特定的场合,却又真实可信。这多副面孔构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体化了,活起来了。”遗憾的是有些文艺评论者只能按照黑格尔所指摘的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知性原则去评长道短。他们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哀的悭吝人看得比莎士比亚的夏洛克更合乎艺术法则。普希金认为悭吝人只是悭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却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导情志固然也是吝啬,但同时他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 (节选自王元化《论知性的分析方法》) 小题1:下列有关“知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是说采用知性概念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 | B.使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这样更科学更合理。 | C.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认识的历程时都曾使用过知性的概念。 | D.知性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 | E.有些文艺评论者按照黑格尔的知性原则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评长道短,这令人遗憾。 小题2: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物性格应有一个主导情志,主导情志的展示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又必须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 | B.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这正构成曹操的丰满性格。 | C.复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导情志,但在众多读者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形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 D.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同是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典型。与有些文艺评论者不同的是,普希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乎艺术法则。 | 小题3:根据第2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写出马克思对下面三种认识的解释。(4分,每种认识的答案不超过20个字) 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这是因为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节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答: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答: 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 4.《故乡的山梨》和文章《乡土情结》都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有不同的,试举例分析。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