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拜谒高原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拜谒高原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拜谒高原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小题1:(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2分)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6分)
答:(1)                                   
(2)                                      
(3)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答案

小题1:(1)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2)概括为“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小题2:(1)高原的无限广袤;(2)高原的美丽宁静;(3)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
小题3: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题4:B、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B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项“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拜谒人生(节选)
林 希
我们生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在我陪哥哥到他们学校去的时候,哥哥就曾指着那时在校园上空随风抖动的旗帜,告诉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旗帜。中国,中国,我们是在沦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天赋我们是一个中国人,但要做一个中国人,却要我们为此付出一切。
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最高的人生追求。每到黄昏时刻,我们早早地关上院门,这时我们一起立在老祖父长长的书案前,一笔一划地在他的指点下学习书法。横要平,竖要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全部知识。那时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儿上,才能把手臂抬到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祖父的书案很高,站在小板凳上,身子要立很得很直很直,初站到板凳上,还有一点骄傲,觉得自己能和哥哥一起读书写字,也是老祖父对自己的一种宠爱。但没过多久时间,小板凳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立直着的双腿开始发酸,挺直着的胸背也感到微微作疼。但老祖父还是在一旁看着,极是严格地指指点点,墨没有蘸满,笔没有握牢,身子没有立直,头没有抬正,而且只许服从,不允许争辩,就这样陪着哥哥一起作完功课。当我们离开书案时,虽然感到有点劳累,但心里感到极是充实。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家长的挑剔,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的启蒙,做人,就要时时挺直着胸背,做人就要高高地抬起头颅。中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这样对于人生的敬仰。
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自己的人生。
做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做一个中国人,绝不仅仅是黄皮肤的黑眼睛,最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至今我记得那幕景象,一位近亲,于沦陷期间因一时的得意而不可一世。一天,在他到我家来的时候,我看到老祖父对他的鄙视和冷漠,老祖父甚至不让我们去和他打招呼,只一个人冷冷地和他对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到他无趣地走出我家的院门,老祖父也仍然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直到把这位不速之客送走,关上院门,老祖父才把我们招到他的书房里来,对我们讲,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荣华富贵。
我很小,我不懂得太深的道理,但那时家庭一时的贫穷,却使我心中有一种安全感,特殊的价值观念,中国人总是把财富和财富主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评价。“肥马轻裘”四个字中,含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从小就深深地印记在了我的心里。
历史因其公正,而对许多人就变得无情。当异族入侵者被中国人民赶出我们神圣的土地之后,那些背叛过父老乡亲的人,受到了社会的惩处,这种惩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究,更严厉的惩处,却是全社会的歧视和谴责。
仍然是那们曾经显赫一时的近亲,在他又到我们家来恳求宽恕的时候,老祖父把他拒在了门外,我看到了那凄切的景象,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岐视的目光。因为他把人生当作赌博,而这场赌博中,他输掉的是自己。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原载《新华文摘》总第224期)
小题1:开篇说“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联系文意,指的是什么?(3分)

 

 
 
 
 
 
 
 
 
 
 
 
 
 
 
 
 
 
 
 
 

 
   答:(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作者对“长书案”、“小板凳”怀有怎样的感情?细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①                                                (不超过10个字)

 

 
 
 
 
 
 
 
 
 
 
 
 
 
 
 
 

 
       ②(不超过16个字)
小题3:文章勾勒了“一位近亲”人生的两幕,这两幕人生各是什么?(4分)

 

 
 
 
 
 
 
 
 
 
 

 
   答:①

 

 
 
 
 
 
 
 
 
 
 

 
       ②                                         (每答不超过10个字)小题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右左的赏析短文。(15分)
①话说“老祖父”——简析《拜谒人生》中“老祖父”的形象。
②也谈《拜谒人生》中的细节——试析文中的一个细节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标题可只用主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小题1: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4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小题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4: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20090306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问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J,-N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不见炊烟了,炊烟只是一种心中的记忆了。这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小题1:为什么作者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4分)
小题2: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个自然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的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⑤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良,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⑥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天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⑦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褒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
⑧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⑨在每个为远离乡野生机而痛心的时刻,我只有不断地告诫自己:恪守灵魂的高度,恪守心灵的绿色!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心灵的绿色”的含义。(4分)
小题2:请分别简要概括“城市的绿色”、“乡村的绿色”和“心灵的绿色”的特点。(6分)
城市的绿色:
乡村的绿色:
心灵的绿色:
小题3:为什么说“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4分)
小题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章题目是写心灵的绿色,为什么要先写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第四段,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赏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库安西
杨闻宇
出嘉峪关,戈壁渐渐开阔,沙漠也雄浑起来。有人说,这皇是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得最恣意、最自由的所在,其实,诗人独占不了,这里也是内地各色人等流放巨大梦幻的地方。
沙海蜃景,时现于前方,动辄是清漾漾的湖泊,波湛水碧,淡烟浩渺,舟巧岛碎,倒影历历,明明在前边不远j飞一样的小汽车无论如何也撵追不及,车速太紧,竟消失了,没有了,车外只留下一片炉渣样的戈壁,望之悚然。传说,河西上古时代为西海,汪洋恣肆,鸥飞鲸扬,是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隔断印度洋,水退了,水鸟水族,能走的走了,走不动的灭了,海底就现亮出沙砂石块儿来了。如今,这古老的海底沉积物仍做着残留的清波梦,海魂在斜阳梦境里时时来撩拨燥热,爬行的汽车像水底的小甲虫,我们坐在车里,窥见这梦影了,竞一时发昏,想企及它、进入它,怎能呢?
嘉峪关西北边的黑山,灭绝人迹,黑山崖石上却有稀奇古怪的石刻,石刻被仿制成方砚形的块儿,正摆在嘉峪关的大玻璃窗里出售。光怪陆离的刻纹,表示什么,谁刻的,刻于何代,一下考证不来,但听考证者说,这黑山石刻的纹样,与内蒙古的阴山石刻,与广西的花山石刻,三地竟一模一样。于是,有人怀疑这是别星球上的天外来客的作品了。买的人也就一下子多起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苑里著名的佳句。小车司机和同行的画家老冯,还有一位地质队的陈师傅,是经常在沙漠行走的人。他们认为,“孤烟直”里的烟实际上指的不是烟,而是大漠上的龙卷风。此说我在书本上见到过,死活不敢信。车行数日,夕阳沉没之时,远际天边不时见到龙卷风旋起的沙柱,笔直插天,似乎豕动,至此我才信服了:古人行经大漠,渴热得要死,还要烧什么呢,光溜溜的沙上,又有什么可烧的呢?即便是无风天里的烽燧狼烟,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磅礴的长河落日相般配。千年前的王摩诘,能化此迷离远景成好诗,眼力不俗,笔底也真绝。
疏勒河畔桥湾附近的沙漠上,距公路不远,有一寂寞古城,黄土版筑,粗率简陋,但见城垣尚好,雉堞女墙犹齐,城外城里,尘沙铺地,空空如也。中原土地上的城是砖城,十有九被拆了;河西沙漠上的城尽是土城,十有九还存在。此城叫梦城,起因是康熙皇帝夜晚做了个梦,梦见一座奇幻的城,翌日上朝,就要臣子把这个梦在生活里给寻找出来。人稠的地方,臣子不便撒谎,于是就在这远远的荒漠上捏造了个土城,驿马飞递,传报京都,去证实康熙皇帝的英明、远见……城还在,可惜闹不清楚,当时的康熙听到驿报,是怎么表态的,笑呢,怒呢,还是缄默?
尘沙幻影,人臣伪真,搅得我乏困的头脑晕晕忽忽。黄昏时分,小车飞似的驰进了安西县城。安西乃又名的“风库”。一年里,八级以上的大风达90多天,吹得天昏地暗。我们赶得巧,天光晴和,微风不兴,满眼水晶宫似的空明。县城新筑,典型的洁净之乡。一律青砖平房,玻璃明窗,房前统一是砖砌花墙,花墙间门楼低矮,格式雅致。街道水泥地面,宽直干净,没有坑洼补块,没有尘沙纸屑,也不见一个清洁工人。“风库”多风,秽物大概全都刮走了,吹得没影儿了。
千百年来,这里走过骆驼客和牧羊女,走过单于与可汗,也走过戍卒和将军。刀戈、长鞭、鼙鼓、羌笛,都像是风库里的风一样,远远地去了,一去不返了。眼前的安西城,崛起的是一尊崭新的勇敢的生命,是一个强健的、弓箭样的灵魂。
我们从旅途上的梦幻状态进入了安西城,安西城却绝不是一个短暂、甜蜜的清梦,它是一颗在风地里闪射光彩的沙海明珠。(节选自《炎黄春秋》)
小题1:“这里是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得最恣意、最自由的所在”,沙漠哪些特点触发了诗人的想象(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古老的海底沉积物仍做着残留的清波梦,海魂在斜阳梦境里时时来撩拨燥热(3分)
(2)眼前的安西城,崛起的是一尊崭新的勇敢的生命,是一个强健的、弓箭样的灵魂(3分)
答:
小题3:文中写到了“王维的诗句”和“康熙的梦”,试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结尾“安西城却绝不是一个短暂、甜蜜的清梦,它是一颗在风地里闪射光彩的沙海明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