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

题型:福建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③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④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 名居民,距华沙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工厂的一部分。
        ⑤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 万人死在那里。
        ⑥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⑦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⑧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⑨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⑩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 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11)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12)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3)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14)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1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6)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人们在参观集中营时表情有哪些变化?找出关键词语回答,并联系全文说说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段落属于新闻背景?请分别概括这些段落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这些新闻背景对整篇文章起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侧面说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2、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怒放的雏菊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它生长在代表死亡和戕害生命的,形成鲜明反差,揭露了法西斯残害生命的暴行,也说明生命不会被彻底击垮,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第④段介绍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第⑤段介绍奥斯维辛的可怕历史(或者纳粹在奥斯维辛的罪行)。点明了新闻事实的意义所在,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地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结合全文,整体感知“灯笼红”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概括曾祖母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有不少细节描写,第⑤段画线的细节描写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嘉峪关归去来
沈天鸿
  明长城到此为止。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15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几疑那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剑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行尽我从小学课本上知道嘉峪关后20余年的梦寐,停在关下。
  双脚踏踏实实地踩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自己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
  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600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传说,修筑城墙用的黄土经过认真筛选后,还要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干,以免草籽发芽。夯筑墙身时,更在黄土中掺入麻丝、灰浆和糯米汁,以增强黏结能力。验收也异常严格:在距墙一定距离处以箭射墙,如果箭头没入墙中,便要返工重筑。终于,城墙坚固,箭头触壁落地,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还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
  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呈锁的形状却根本不是锁,没有钥匙开启也无须钥匙开启。
  这块砖就是历史。
  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
  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使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明明灭灭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的。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侧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
  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因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
  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照了几张相。
  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
  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选自《散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二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思想的发展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谈到“历史”,请概括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 题。草木之情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 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 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 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 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 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1、“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阅读,回答问题。“小冰期”或由火山爆发导致
  最新研究显示,小冰期很有可能是热带地区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所引发的。
  这一研究试图解开围绕持续大约400年的略低于正常温度的时期的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小冰期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引发小冰期的原因是什么?
  此前的估计是,小冰期可能的开始时间介于13世纪末到16世纪之间。
  研究人员也曾提出过小冰期一系列可能的成因——像太阳输出热量的减少、火山活动、二者的共同作用,以及气候体系中某种形式的自然变异性等。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吉福德·米勒说,不管是太阳热能减少还是火山爆发,单纯一个因素都不足以导致温度的降低。
  最近对太阳活动的研究显示,太阳热能的减少并不像此前设想的那么多。而一次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通常只有几年。
  因此米勒的研究小组提出,引发小冰期的原因可能是连续几个十年内几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约150年后又重复一轮这样的爆发过程,从而加深了变冷的程度。
  研究小组的设想是,这些爆发活动的降温效应可能导致了北极夏季浮冰层的增长以及北大西洋海洋环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加强了降温效应,将原本可能相对较短的降温期变成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寒冷期。
  米勒说,小冰期是过去8000年来北半球最冷的世纪规模的气候变化。
  研究小组估计,小冰期突然开始于1275年到1300年之间。其依据是2005年到2010年间在加拿大巴芬岛采集到的植物样本。那里原本被冰雪覆盖,但全球变暖使冰雪都消融了。因为冰层是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因此其中掩埋的植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碳14测定,研究小组分析了约147种样本,并发现了两个突然的集中死亡时期,这两个时期发生在冰冠大量增长的时候。一个是在1275年到1300年,一个是在1430年到1450年。
  研究小组又在冰岛中部一个冰川湖中的沉积物中找到了额外的证据。他们发现了两个很快加厚的沉积带:一个年代约在14世纪,一个约在15世纪。
  沉积物证实了存在疑问的变冷的开始时间,也证实了降温范围达到半球规模。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曼说,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与近来其他有关小冰期的研究也相吻合。他说,全球变冷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但降温的地区分布和强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阳热能减少造成的。(摘自2012年《参考消息》)
1.下列关于“小冰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近对太阳活动的研究显示,太阳热能的减少并不像此前设想的那么多。而一次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通常只有几年。
B.米勒的研究小组提出,引发小冰期的原因是连续几个十年内几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约150年后又重复一轮这样的爆发过程,从而加深了变冷的程度。
C.全球变暖使覆盖在植物上的冰雪都消融了,因而其中掩埋的植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D.研究小组通过对2005年到2010年间在加拿大巴芬岛采集到的植物样本的分析,推测小冰期突然开始于1275年到1300年之间。
2.下列表述符合米勒研究小组观点的一项是(    )
A.太阳输出热量的减少、火山活动、二者的共同作用,以及气候体系中某种形式的自然变异性等导致全球变冷。
B.研究小组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证实了存在疑问的变冷的开始时间和降温范围达到半球规模。
C.全球变冷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而降温的地区分布和强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阳热能减少造成的。
D.火山爆发活动的降温效应可能导致了北极浮冰层的增长以及北大西洋海洋环流的变化。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冰期是不是由热带地区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所引发的,现在还是个谜。
B.对小冰期成因的理解,米勒和迈克尔·曼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C.对小冰期的研究解开了围绕持续大约400年的略低于正常温度的时期的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D.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吉福德·米勒说,不管是太阳热能减少还是火山爆发,单纯一个因素就足以导致温度的降低。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花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主题。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里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E、小说把雪花比喻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