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高考真题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1.B
2.C
3.D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⑴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____________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⑵“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⑶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⑷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⑸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⑹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⑴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
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
B.第⑵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
C.第⑷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⑸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
5.第⑹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上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⑸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
  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_________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⑹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第⑵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悠然   
B.茫然   
C.欣然   
D.昂然
2.简析第⑷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B.第⑵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⑹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⑺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
6.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散文《   》有相似之处,请至少列出两点并作简要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因为审读一部有关《孟子》的书稿,比对着读《孟子》,发现那部书稿中录有的《孟子》章节,在万卷版的《图解孟子》中找不到影子。审完书稿后,索性将《图解孟子》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别的版本的《孟子》逐条对照,缺漏的竟有54节,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有的却是洋洋洒洒,有些还是人们熟悉的警句格言,例如“心之官则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等等。翻阅其目录,从《梁惠王章句上》到《尽心章句下》,总共14篇,一篇不少;再看其前言,不见对“缺漏”有任何说明,于是觉得读这样的书很不放心,甚至有点可怕了。
  说这只是“缺漏”,其实并不确切。我买的《图解论语》《图解孟子》《图解老子》《图解庄子》,都是一样的开本,一样的装帧,一样的版式,一样的页码,如果将“缺漏”的内容补入《图解孟子》,其页码就会大不“一样”。可见,这种“缺漏”,不是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以前只知道朱元璋删节《孟子》,想不到今天也会有人给《孟子》大动“手术”。朱元璋删节《孟子》出于政治的目的,如今删节《孟子》却是另有所图,明白地说,就是为了营销与赚钱。
  当然,只要把“营销”或“赚钱”放到了首位,属于“疏忽”的差错以至硬伤也在所难免。在《图解孟子》一书中,最典型的大概要数对“曾皙”的注释了。《公孙丑章句上》中的注释为:“曾皙:名曾申,字子皙,鲁国人,曾参之子。”到了《离娄章句上》篇,曾皙又成了曾参的父亲。但我知道,曾皙就是《论语》“四子侍坐”章中的“曾点”,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曾参之子的。联想到万卷版的《图解论语》,封面赫然标署“孔子著”,这套“国学经典”之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国学热”在出版界的表现,大概就是“国学经典”的出版热。因为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因为经典不付版税,可以降低出版成本。尤其在“国学热”中,“国学经典”趁势而起,颇有市场。于是,你也出“四书”,我也出“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的“经典”纷纷出笼,成了“国学热”中的一道耀眼的景观。
  文化产品不像彩电冰箱,只要有一个配件出了差错,就不能正常运转。这种一哄而上的出版,其实是看准了“国学热”的一个致命弱点:所谓“热”其实只是躁热,难得有人静下心来真去研读,于是只图包装出新,只以策划取胜,只想在市场上夺人眼球,却不必精心编校以保质量。以上所述,大致可见令人删《孟子》的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
  我向几位朋友说起阅读《图解孟子》的感慨,他们都对我说,这些书,一定要买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品牌效应”了。由此想到,在“国学热”中应运而生的“国学经典”之类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至少会有两个层面的危害:名义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目的是追逐白花花的银子,结果却会使长期积累的品牌与声誉受到损耗。这真是得不偿失。 (《文汇报》2010.2.24)
1.下列各项对《图解孟子》的“缺漏”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照《图解孟子》与有关《孟子》书稿,发现其在具体内容方面“缺漏”竟达几十条之多,且无解释说明。
B.《图解孟子》与另版《孟子》虽章节相同,但“缺漏”少则一两句话,多则洋洋洒洒,让人读后害怕。
C.“缺漏”的原因不仅在于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真正目的是为营销与赚钱。
D.《图解孟子》中对“曾皙”的注释,不仅说明了“缺漏”的真实本质,也表达对图书质量的担忧。
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经典”出版热的说明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出版热”是“国学热”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是国学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
B.因国学经典不付版税,这样出版成本就低,故“国学经典”趁势而起,四书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经典”,成为一道景观。
C.国学热出版一哄而上,即使有明显质量差错也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就是因为国人浮躁的心态,难得有人静下心来读书。
D.朱元璋曾删节《孟子》,是出于政治目的,今人删节《孟子》,则是包装需要的“人为手术”。
3.联系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图解孟子》中对孟子有关章节内容的处理,不仅“缺漏”的数量多,而且大多数是属于知识性“硬伤”。
B.作者认为,国学出版热的弊端在于取胜,只想策划取胜,靠夺人眼球取胜,却不在精心编校上下工夫以保质量。
C.文章认为,删节《孟子》有其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但都会产生“国学热”的产品的假冒伪劣,对传统文化损害也大。
D.作者认为,删节《孟子》原本是为经济利益,但结果会适得其反,使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受到损害,得不偿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獒殇
余显斌  
  在藏区,他看到了藏獒,一种很凶猛的狗。
  一个黄昏,他一个人走在若尔盖草原上,一边看着西边天空的黄昏落日,一边飞快地按着相机的快门,拍摄着这些壮观的景象。突然,“呜——”的一声长长的号叫传来,随着叫声,一只草原野狼陡然出现在面前。
  草原野狼,是一种极其凶猛残暴的野兽,大如牛犊,牛羊通吃,有时饿狠了,也兼顾到吃人。
  面对着猛然出现的草原野狼,他双腿发软,转身就跑。他怎么能跑得过草原野狼呢?渐渐地,距离越拉越近,他能感到野狼已靠近身后,甚至连那“咻咻”的喘息声都清晰地传入耳朵里……
  就在这时,一声嘹亮的犬吠,从草原深处传来,随着风荡漾着,穿透了草原,那只野狼停住了步子,侧起耳朵,听了一下,转过身,急急地溜了,如一阵风,消失在草原的尽头……
  随着叫声渐近,一个动物出现在视线里,如狗,却比狗大很多。它的后面,跟着一个穿皮袍的藏民。到了眼前,那动物显得大如牛犊,浑身黑毛,如一堆黑炭,长毛遮盖的眼睛上,细细看去,各有一个疤痕,如四只眼睛。令人望而生畏。他脸色发白,连连向后倒退。
  “莫怕,莫怕,黑黑不会咬人的。”那个藏民微笑着说,然后问他,看到没看到一只野狼从这儿跑过。
  他点着头,用手擦着额头的汗,仍然心有余悸。
  藏民无言,停下了脚步,拉着藏獒,带上他,向草原那边的家里走去。
  藏民的家,在若尔盖草原的尽头,房内布置很简单,但却很温馨。他坐下,热腾腾的奶茶端了上来,细腻的奶豆腐摆了出来。
  他的兴趣却不在这儿,而在藏民的那一对藏獒身上。
  藏民除了那只叫黑黑的藏獒外,还有一只纯白色的藏獒,如一团雪一般,叫白白,他很喜欢它们。就和藏民商量,能不能卖给他一只。
  在他的软磨硬缠下,最终,以八万元的价钱成交,他把那只白色藏獒买到了手。藏民用一个笼子把白白装上,帮忙送到车上。黑黑急了,大声地吼叫着,扯得铁链哗哗地响。白白也高声叫着,在笼子里撞着,眼睛里竟然亮汪汪的,蒙上了一层泪。
  载着这只藏獒,他很高兴地到了自己遥远的家。
  在郊区,他有一个独立的院子。他把藏獒拴在院子里,整天喂牛羊肉和猪骨头。可是,白白并不好好吃,只是整天地叫着,叫到后来,嘴角流出了血沫。
  一日,它停止了叫声,哼哼着。
  他出来一看,是一只野狗跑了过来,靠近白白,不停地嗅着舔着。它可能把白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吧,很亲热。
  白白卧在那儿,闭着眼睛,任那只野狗舔着挨着,静静的,如一个听话的婴儿一般。
  这只狗是一只病狗,长得非常难看,一身高高的骨架撑着一张狗皮,一身癞疮疤,黑色的毛东一块西一块的,如一件破棉袄披在身上。让他看了,只感到恶心。
  这样的狗,怎能容许它接近自己的白白。他拿起了一根棒子,一顿乱棍如雨,把这只狗赶跑了。可是,那狗却并没有跑远,站在远处望着白白,哼哼着,不一会儿又跑回来了,靠近白白,不断地用嘴舔着亲着。
  他愤怒了,想狠狠地教训一下这只癞皮狗,跑回家里拿出猎枪,对准那只野狗的腿部开了一枪。野狗吓了一跳,腿上挨了一枪,淌着血,一边跛着一边叫着,跑远了。
  白白又叫了起来,一声一声,比过去的叫声更加凄惨嘶哑,血沫子流淌下来,洇在了地上,很大一团。
  为了避免那只癞皮狗再上门来,也为了避免白白嗥叫,他把白白关在了顶楼上。
  他把顶楼收拾得很好,有花有水,还有一块草坪,避免白白思念若尔盖草原。由于是顶楼,他就松了白白的铁链。可是,白白仍在嘶叫,声音比过去更为凄凉,惨烈。
  最让他愤怒的是那只癞皮狗,不知死活地又一次跑到他家,又是抓门,又是嗥叫。他火冒三丈,拿起猎枪开了门,铁青着脸,咬紧牙关,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响,那狗惨叫一声,一跃起来,又缓缓倒下。
  楼顶,显出一个高高的影子,是白白。它望着下面,望着那只死狗,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它伸长脖子,一声长嗥响起,在顶楼盘旋着。叫声刚刚停止,一个飞跃,从楼上跃下,“咚”的一声沉闷的响声,砸在癞皮狗旁边的水泥地上,开出一朵鲜艳的血花。
  他呆住了,缓缓神,走过去,突然发现那只黑色的癞皮狗双眼上各有一疤,如四只眼一样。黑黑,是黑黑!他的心轰地一响……
  他的泪,一滴一滴落了下来。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16期)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就写藏獒是“一种凶猛的狗”,不仅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的真切体验。
B.作者对草原野狼的描写,多用正面刻画,表现其吃人的凶猛残暴,反衬“他”的卑怯胆小。
C.对藏獒黑黑的刻画从其外貌、肖像、颜色、神态着眼,重点描写了黑黑的眼睛,非常传神。
D.黑黑与白白是一对藏獒,白白被“他”买走后,黑黑千里寻“伴”,忠贞不渝,生死不离。
E.小说描写“他”遇“野狼”时的狼狈胆怯与“他”枪杀藏獒黑黑的凶狠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中藏獒“黑黑”给人以深刻印象,请简要概括其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标题为“獒殇”,联系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本,补写出“他的心轰地一响”之后省略的内心波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