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8分)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说:“国民财富非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 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的。”实体经济是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源泉,其规模 和水平决定财富数量和质量,“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孙中山语)。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 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1)结合亚当.斯密的财富观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分)
材料二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下图是我国2008—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速情况:

注: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材料三 当前,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 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
(2)概括材料二(含注)显示的经济信息。(3分)结合材料三,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就如何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材料四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炒房、股票等市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面。 其实,虚拟经济是依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背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则会诱发经济“泡沫”、滞碍生产效率、触动风险底线。 因此,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取向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虚”相生、良性互动。
结合材料四,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说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8分)
答案
(1)斯密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2分)斯密主张“富国裕民”,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2分)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分)
(2)①2008—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持续增长,已成为工业大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09年和2012年有所下滑。(3分)
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分)推进联合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分)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组织结构。(2分)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分)实体经济的艰难和虚拟经济的火爆,表明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是矛盾斗争性的体现;(2分)虚拟经济是依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表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2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促进“实”“虚”相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将经济常识中斯密财富观的相关知识概括出来,其次是将概括出来的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总结出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加文字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归纳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图表及图下注中的文字并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反映的信息。本题图表中强调我国近几年来工业发展较快,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本题第二小问未限定答题的具体知识点范围,我们可以从材料及设问中“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可以找到答题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联合与兼并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题限定的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的范围是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将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概括清楚,再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举一反三
温家宝指出,有质量的增长,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有科技支撑和高科技含量的增长、低碳、绿色和环保的增长.惠及民生的增长。我国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必须(     )
①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规模效益
④缩小工业化规模。主要靠第三产业带动经济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以来,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宽松于国家标准的质疑。这表明
①政府要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②企业要真正建立好社会信用制度
③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2年9月26日,环保部借鉴国土资源部的土地指标预算管理模式,建立“国家环境台账”,实现环保部与各地方在新上马项目审批方面更好的衔接,将在2016年在全国铺开。这一措施有利于(  )
①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 
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④引导居民消费,推动产业升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2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

材料二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有多种。据统计,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约占70%。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增长7010,消费总量占世界消费量的40%以上。2012年,我国钢铁和水泥生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5%和69%.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7%。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1)读图10,描述倒U曲线反映的人均收入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关系。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提出促使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向倒U曲线右侧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建议。(14分)
(2)“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根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促使环境污染程度向倒U曲线右侧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作为。(10分)
材料三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2013年1月,北京厚重的雾霾数日挥之不去,城区PM2.5浓度值一度逼近每立方米1000微克(PM2.5日均限值国家标准为每立方米75微克)。据分析,北京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煤炭燃烧、工地扬尘等。“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北京。“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公民应该如何履行应有的责任。(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治家罗伯特·莱思明确指出: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都错把手段当作了目标,陷入了“手段拜物教”。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其他一切不过只是手段而已。图中曲线反映了国民幸
福指数与GDP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 今年两会期间,央视启动“小撒探会一2012我的幸福计”划活动,汇集网友的“幸福计划”,将百性朴素的幸福心愿带到两会上求解问题。探寻“提升老百性幸福感”的办法举措。以下为部分网民的幸福公式。
网民“难得一笑”: 2012+有房有车+环境优美+心情愉悦=幸福
网民“劳动致富”: 2012+找到工作+涨工资+不拖欠=幸福
网民“天天美食”: 2012+物价适宜+放心餐桌=幸福网民“杞人忧天”:2012+健康平安+地球还在=幸摘
材料三 改革开放3O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速度”,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开,但也正遭遇着“中国式的发展难题”:从“转型之难”到收入“分配不平”;从“城乡二元”结构到道德困境;从各阶层利益博弈加剧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破解“中国式难题”正成为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
(1)结合材科一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国民幸福指数与GDP关系的现实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政府创造条件实现网民“心中的幸福”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式发展难题”?(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