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道生一、一生二、二

“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道生一、一生二、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清代的戴震认为“道”是物质实体的变化过程,“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实体实事”即是指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把这种变化称之为“气化”,并认为宇宙就是气化流行的大过程,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认为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谓之条理”。物质世界在其生生不已的运动变化中显现出它的条理。因此,D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
举一反三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上述观点:
①都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认识的对象  
②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③都认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④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帝改变不了的过去,其实历史家也不能,他们充其量改变的只是关于过去的诠释。”这句话表明:
①“人化”特征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可以通过诠释而改写历史的真实
③人类不能改变上帝改变不了的东西           ④尊重历史事实才是历史的本义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都去哪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揭示了
A.发展具有普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
C.矛盾具有斗争性D.运动是绝对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D.规律具有主观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个人单独完成某件事情的情况。有人便据此认为,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种观点
A.正确,因为实践有时就是个人孤立的活动 
B.错误,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社会性特征
C.错误,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历史性特征
D.错误,没有正确认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