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2分)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

文言文阅读(12分)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2分)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小题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具答之B.水陆草木之花
C.大道之行也D.何陋之有?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小题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
(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
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
小题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是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之”与它同义。A中的是代词,C中的用于主谓之间,无义。D中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败义以求生”“委”等。其中“去”古义都是“离开”。“败义以求生”译为“不顾道义来求得生存”。“委”译为“丢下、放弃”,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荀巨伯在危难之时不肯弃友人而去,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义的坚守。
点评:谈感受或启示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和关键情节提取生发感受或启示,不要本末倒置,不顾枝干只管细枝末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4分)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其塔动   (            )②吾剑之所从坠(          )
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      (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者人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市钱帅登
D.以:何不试之足乃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小题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方法:                        
目的:                          
小题3:从吕蒙的变化中,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学习本文的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书  释:              
(2)其风土                  咨: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2分)
遇 边 塞 亭 障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小题3: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小题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③果诚:果真。④子:你。⑤长:做……首领。⑥甲:军队。
小题1: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吾北方之畏昭奚恤(     )
② 群臣莫(    )  
③兽见之皆(      )
④以为狐也(      )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 王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⑹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⑺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⑻,各为燕巢⑼,以至市楼酒肆⑽,往往皆供帐⑾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⑿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⒀,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⒁,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⒃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⒄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⑴晏元献:即晏殊。⑵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资格的考生。⑶阙下:此指朝廷。⑷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⑸赋:此指诗词。⑹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⑺燕:同“宴”。⑻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⑼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⑽肆:店铺。⑾帐:帐帷、帐幕。⑿除:授官。⒀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⒁得对:有了面圣的机会。⒂质野:朴实。⒃须:会。⒄眷:器重。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值帝御试进士                 
往往皆供为游息之地              
⑶公受命                       
⑷上益其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张文节荐之朝廷苛政猛虎也(《捕蛇者说》)
B.至市楼酒肆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C.往往皆供帐为游息地然足下卜鬼乎(《陈涉世家》)
D.上益嘉诚实得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小题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解说。(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