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

文言文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

题型:江苏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吏二一人诣王(     )
②晏子避对曰(     )
③晏子入见,立有(     )
而知人之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实味/不同
2.①捆绑;②座位;③一会儿;④舒服(安逸、安乐、安闲)
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②(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4.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意对即可)
5.示例: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
  ③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答案不唯一)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列词语中“穷”字与“非咨询不穷其致”中“穷”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穷追猛打
B.无穷无尽
C.一穷二白
D.穷凶极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或短语。
利而忘义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横索一钱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以必得历山川__________________
于掌故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全文要表达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⑤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⑥游人虽未盛,者,而歌者,红装而者亦时时有之。⑦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⑧凡曝沙之鸟,呷浪这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找出作者描述返回大自然时欢快的心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语段中描写山水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描写春光中人物的活动极有生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     )
A.歌赞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5.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择其善者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④泉茗者。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粗的词“泉、茗、雷、蹇”用法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语段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_______,字中郎,生活在明朝,作品有《_______》。
题型:湖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篁竹(            )   
参差披拂(          )    
然不动(       )      
尔远逝(        )  
⑤往来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惠相梁 欲代
C.发南海 止北海
D.仰而视 子知
2.与“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能负乎?
B.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梁(担任相国)
B.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停止)
D.非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