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郦道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三 峡 郦道远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夏水襄陵( ) (2)素湍绿潭( ) (3)晴初霜旦( ) (4)属引凄异( )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3、选文描写了四季佳景,请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襄:上(2)湍:急流的水 (3)旦:朝晨(4)属引:接连不断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4、(1)捕写对象与手法相同:同写三峡、猿鸣,都用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喜悦、欢快之情;渔歌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口语化、通俗。 |
举一反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伐竹取道 十年春,齐师伐我 B、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 C、全石以为底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D、乃记之而去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时而静上下不动,时而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可能有一百几十头,都在空气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3、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对其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 |
A、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B、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C、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D、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虚写实,虚实相应成趣。 4、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曹刿论战 |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徧( ) ②小大之狱( ) ③公将鼓之( ) ④望其旗靡( )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②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5.文章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6.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评价: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选自《出师表》) |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选自《隆中对》) |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先主器之: 2.从甲文中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 3.甲、乙两文中各有一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秭、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斟酌损益 相得益彰 B.由是感激 各行其是 C.临表涕零 居高临下 D.进尽忠言 不言而喻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4.选文第二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答: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大王加惠 加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错意也 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怫然怒 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缟素 缟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意在吞并安陵。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这表现了安陵君的软弱和妥协。 B.第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C.第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进行恫吓。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4.简要分析唐雎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