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二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将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加粗字“约”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3.“约”字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对即可)
4.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但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 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 公里①,东西宽5 至16 公里②,海水平均深度146 米③,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④。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句,主要说明了_________。
(2 )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_________ 和_________ 句,运用约数的是_________ 句和_________ 句。
(3 )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是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 。
(4 )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
(5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注重准确性,文中加“凸”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的”的“至”能否改成“或”?“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拓展阅读 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
  ①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 长江流域人口量已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 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 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 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 %;1986年,森林覆盖率 a____10%,水 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者 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b_____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 历史?已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 立方米每秒的C____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d_____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 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________。据统 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国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湖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guì)冠让给了部阳湖。然而,都阳湖同样是(è)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 1/5以上。
  ③洞庭湖、都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泥,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xié)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按②③段括号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uì(   )è(   )运难逃 xié(   )持
(2)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文章在第②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I)调节洪峰
(II)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III) 容纳百川
A.(I)(II)(III)
B.(II)(III)(I)
C.(III)(I)(II) 
D.(1)(III)(II)
(5)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语段练习。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 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 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 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________,________, 你会________。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的画线处按顺序填人相应的内容     
A.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B.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4.文中画线的句子把30年说成是瞬间,这合适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罗布泊的消逝这一悲剧的是人,你还能说出一、二例人类制造这类悲剧的其他事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北京的四合院
  ①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②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元世祖忽必烈把土地分给京城的官吏们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③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④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并观天”的成语。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
  ⑤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
  ⑥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活动。
  ⑦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的原因之一。
  ⑧北京四合院能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住宅建筑难以并论的优点。今天,当都市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兴起的时候,人们——尤其是世代生长在京华的老北京人,会对四合院产生一种特殊的眷恋之情。
1.结合全文,说说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中详细说明南方四合院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下面两则材料印证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大量的建筑,就有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元代曾有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材料二四合院所用花木还颇有讲究,多要求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而且最好还有某种象征意义。四月开春粉红的海棠花与雪白的梨花,使庭院满堂春意,棠棣之花还象征着兄弟和睦;石榴虽不能遮荫,但其花其果的艳红却给庭院带来富贵色彩;枣花虽不显眼,但秋季挂满枝头的红枣也十分讨人喜爱,而且“枣”与“早”谐音,与石榴的多子结合在一起还有“多子”“早生贵子”象征家族兴旺的吉祥意义。
材料一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