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记之而∕则有国怀乡B.心乐∕若脱笼
C.如鸣佩∕四面竹树D.其境过清∕属作文记之
小题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小题3: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                 、                 、                 、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

小题1:(3分)A
小题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3: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小题4: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离开∕离开,B代词∕助词,C名词∕动词,D表原因∕表目的。
小题2:句中的“斗”“蛇”在翻译时都应该译成活用词,如“斗”应译成“像北斗星那样”“蛇”译为“像蛇那样”。翻译时,要注意语句要通顺,把关键词的意思都翻译出来。
小题3: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题干已给出的对第四段内容概括的短语,前面的三个空,分别应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二、三段内容。第一段为发现小潭(石潭概貌),第二段潭中景物,第三段小潭源流。
小题4:“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的说法是错误的,写潭水和游鱼,是为了表现潭水的清澈。
点评: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句子要有一个基本的识记,题目涉及到的课文部分再精读。对于文章的情感的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
举一反三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小题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小题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小题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小题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
C.随波而逝.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
小题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玉城雪岭迹天来既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鸣而不能通其意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火所焚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D.此夸能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二)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歆为吏,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节选自《三国志·华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王欲舍.所携人   舍:舍弃
本所以疑.       疑:犹豫
芬阴.呼歆       阴:暗中
念.单车远行     念:挂念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译文:
小题3: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丰富的安静(12分)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4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5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6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7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8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小题1:阅读本文后,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丰富的安静”?(3分)
小题2: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可以删去吗?说说理由。(2分)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
小题3:试分析第2段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小题4: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容易被表面的热闹和繁华遮蔽双眼。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