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小题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小题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意味(很,非常)B.或议就近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D.各已然(熏陶)
小题3: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小题4: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答案

小题1: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小题2:D
小题3:【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4: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限断三处”是具体要求,理解意思可知,“红日将颓”表时间,“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是主要事件,“果腹而归”是事件结果。因此,三处应断为“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点评: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给语段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2:试题分析:“陶”根据前面的“杯盘狼藉”可知,不是“陶醉”,而是“醉”。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可知,写到了美好的春光“风和日丽”,写到了遍地的油菜花“遍地黄金”,写到了游玩的人们“青衫红袖”,写到了“蝶蜂乱飞”的美景,写到了人们的感受“不饮自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提到的事物及其特征表述出来即可。
点评:再现语句描绘的画面,首先要看语句中描写了哪些事物,事物具有什么特点。把这两点用生动的语句再现出来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从对景物的描写中,从直抒胸臆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喜爱游玩,热爱美好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点评: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所写事件,所描绘的事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并用准确的词语作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是陋室 (          )     (2)可以素琴(          )
(3)陶后有闻(          )     (4)宜乎矣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   (2)濯清涟而不(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小题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仔细阅读并分析理解文章,完成填空。(2分)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中“锋芒般锐利”指在逃离生活过程中        的感受。
小题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4分)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句子含义:
                                                                            
(2)文中写到的树,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小题3: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小题4: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小题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仿句:                                                                     
                                                                          
小题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记之而∕则有国怀乡B.心乐∕若脱笼
C.如鸣佩∕四面竹树D.其境过清∕属作文记之
小题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小题3: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                 、                 、                 、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小题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小题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