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童区寄传》,完成小题。童区寄传柳宗元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

阅读《童区寄传》,完成小题。童区寄传柳宗元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童区寄传》,完成小题。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小题1:解释句子划线的词。(3分)
布囊其口(   )       ②之所卖之(   )  ③虚吏州(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小题3: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2分)
                                                             
                                                             
小题4: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对塑造区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自古英雄出少年,除了区寄,你能列举一个少年英雄的例子吗?(2分)
答案

小题1:①用布包住②“虚”通“墟”,集市 ③告诉
小题2:①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②(他)把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绳子被磨断了。
小题3:示例: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②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小题4: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区寄智勇双全、令贼人丧胆的形象。
小题5: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七岁吟鹅,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等等。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布囊”,古今异义词,古义:用布包住。“虚”,通假字,通“墟”,集市的意思。“白”,一词多义,告诉。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中“布囊”是古今异义词,“虚”是通假字。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荛牧儿”(打柴放牛的孩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缚”(绳子)、 “背”(靠着)、“绝”(磨断)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童寄者……”是判断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
小题3:试题分析: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这表现了他的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这表现了他的勇。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本题要求筛选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解答时要抓住“智”、“勇”两个字。
小题4:试题分析:结尾的意思是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区寄智勇双全、令贼人丧胆的形象。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区寄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结尾还写了“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
小题5:试题分析:历史上少年英雄的例子很多,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少年”、“英雄”这两个关键词。
点评:从古至今,少年英雄的例子有不少,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七岁吟鹅,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等等。平时不管是阅读课内书还是课外书,都要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湖畔秋晨
胡永良
①晨曦中,我来到了湖畔。一阵浓浓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宛如清水中那跳跃的游鱼,被清澈的泉水所冲荡,激起了它那灵巧的身躯溯水而上。
②初秋的清晨,是从露水中穿过来的,全身沾满了密密细细的小水珠。没有一丝风,身旁的棕榈树叶被露水湿透,下垂的叶尖上还沾着一颗欲往下掉的露珠,仿佛刚刚在一场大雨中冲刷过,干净,新鲜,露出了它本来棕黄的质地。门前的小山丘上,几树初秋刚长出的新叶,在渐见苍老的绿叶映衬下显得更加新鲜温润。初秋的世界,每天都要被厚重的露水洗涤一遍,空气中浮尘沉降,世界因此而澄澈,而广阔无边。
③在城里生活久了,常想,远离城市,独居山林,应是万籁俱寂,独享清静。可我今天才发现自己错了,山林里的清晨是热闹的,甚至说是喧嚣的。到处是虫鸣,细细碎碎,连成一片。它们长短不一,节奏各异,这些不同音高、不同腔调、不同流派的歌手们,把这个秋晨完全辟为自己的竞技舞台,竞相向大自然展示自己的存在。我想,任何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清晨聆听它们,都不会再愚蠢地觉得这山是空旷、自生自灭、没有主人的,都会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其他生命面前的狂妄而羞涩。
④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对面一丛灌木林中,一只不知名的鸟隐在其中,整个清晨都在“叽——叽叽叽——叽哟——叽哟——”地叫嚷,它放开嗓子,声音在这山谷里荡开去,让这静汪汪的空气有了第一丝震颤。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随着这震颤,山中一定会在某一地方有几颗挂在叶尖上的露珠悄然滚落。
⑤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高耸的台阶使我够不到湖水,却让我将更广阔的湖面收入眼底。那些清凉透亮的液体,注满了一座小岛与另一座小岛之间的空隙,将那些葱郁的林木相互隔离开来。湖水盈盈的,却并不晃动,与清晨中整个世界一样安详、平静。没有风,没有波浪,但却能闻到湖面上漫漫泅开的鱼腥味,和这空气中露水的味道一样令人兴奋。远处湖面上起了一缕白雾,淡淡的,轻轻地贴着湖面,缓缓散开。
⑥一轮秋阳从山后升起,路上三三两两的人走路说话,就像那只不懂珍惜清晨之美的鸟一样肆无忌惮。山坡顶上树林之间的那层浅紫的雾霭渐渐淡了下去,直到消失在那些叶片的背面。大地就这样醒过来了,亮起来、清晰起来了。不久,这个世界就将是非分明,变得耀眼夺目。空气开始流动,露水将要晒干,湖面上的雾气散去,虫鸣鸟唱将被更加洪大的人声车声所遮蔽,并为人们所忽略。只有湖中阳光照不到的那个峡谷,清晨里特有的紫岚,才不会轻易散去。
⑦一个老船家过来了,他钻进茂密的丛林中取回他昨晚隐藏的两根船桨,解了缆绳,跳上了小船。我真想乘他的小船,听一路欸乃之声,驶向湖中峡谷,寻找那永不消逝的晨色。
(选自《在喧嚣中听见宁静》,有删改 )
小题1:细读选文,仿照示例概括③—⑤段的内容。(3分)
示例:第②段:厚重的露水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小题2:第④段中,“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中的“聒噪”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2分)
小题3:第⑤段描写景物时,调动了人的哪两种感官?(2分)
小题4:选文描写景物时,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选一句比喻句进行赏析。(3分)
选句: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描写湖畔清晨的美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4分)
小题6:秋,总是给人肃杀的感觉,自古文人多悲秋,这篇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小题(8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小题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前人之述备矣”。
B.第②段写览阴雨连绵季节之景而触景伤情,悲恸不止。
C.第③三段写览春天温和明媚之景而感到无比欣慰和欢喜。
D.第④四段“斯人”是指作者的朋友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刘基论相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其数欲害君(   )                     宪素基(   )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B.这就好比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C.凡是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D.这就好比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小题3:刘基认为宰相应该有“           ”的度量(用文中的语句)(2分)
小题4:本文表现了刘基                            的优秀品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4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而去之___________
②亲戚之_______________
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
④多助之 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以”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3分)
A.固国不山溪之险
B.天下之所顺
C.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属予作文记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3分)
答:含义:              。事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责僮婢(节选)(9分)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取白衫且止               (2)觉其故      
(3)奴以米                  (4)乃以归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小题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