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
同文馆(1862年成立)……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成立)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据该馆自编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仍为科技书籍。
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1897年10月,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备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利权。”
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接着又成立了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摘编自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鸦片战争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译书事业的变化。(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书事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6分)从官方到民间,从个体翻译到建立机构;从历史地理到自然科学、政治理论(深度提高);政府官僚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留学生;译书的种类、数量不断丰富。
(2)(10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参与政治活动,要求变革专制政体。
政治——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政治事件促进译书事业发展。
思想——知识分子反思(质疑)“中体西用”思想;留学生积极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理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为史料,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1)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以应用科学为主”“各类书籍533种”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翻译机构、翻译内容及翻译的书籍种类等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2)问,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据此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归纳即可。
举一反三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
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      )
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8分)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
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
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
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