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单位:10亿美元)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B.第二次世界

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单位:10亿美元)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B.第二次世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单位:10亿美元)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位,这是苏联两次五年计划实施后的结果,时间为1937年前后,结合时间,A项正确。
举一反三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苏东剧变的基本成果是西方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前苏联国家落地生根,从理论上讲,这些国家已经在欧美资产阶级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但是现实上仍然处于某一党派或个人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统治之下。有学者认为,一些独联体国家使用民主的语言,但却在实行他们自己的"反自由主义"。当权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下,大量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存在。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外交对策》
材料二: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乱。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开突尼斯。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史称“莱莉花革命”。随后,这种革命很快波及到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利比亚等国家。
——闫颖觉《突尼斯事件的由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前苏联地区剧变后政治持续动荡的地区内因。(9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前苏联及阿拉伯地区民主政治运动的理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上述材料表明
A.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C.苏联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